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标点符号”小知识

(2014-02-11 11:00:34)
标签:

着重号

名义

小知识

国家标准

新闻出版署

文化

分类: 国学经典

标点符号,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1995年12月13日发布,1996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指出:“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古时候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起来很吃力,甚至产生误解。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一段为“读”(念,相当于现在的逗号)。宋朝使用“。”、“,”来表示句读。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我国现代白话文使用渐趋广泛,古来传统的标点符号一般只有“句、读(dou)”两种,种类太少,不够使用,于是一些学者把国外的标点符号移植过来,并根据古代的句读符号、研究制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式标点符号。

1897年,广东东莞人王炳耀拟订了逗号(,)、顿号(、)、句号(。)等10种符号,这是最早的新式标点符号。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英文汉古》一书,为我国最早使用标点符号的出版物。1906年朱文熊在他的新著《江苏新字母》中使用了自定的新式标点。1909年,鲁迅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也引进了部分新式标点符号。1918年,陈望道先生在《学艺》杂志发表《标点之革新》一文,介绍西式标点符号10种。当时影响面广泛的《新青年》杂志全部采用白话排印加上新式标点。

1919年4月,马裕藻、周作人、朱希祖、刘复、钱玄同、胡适等六人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规定了12种符号,由当时教育部颁布全国获得通过。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了这个议案,使之成为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有句号(。或.)、点号(、或,)、分号(;)、冒号(:)、问号(?)、惊叹号(!)、引号(“”)、破折号(——)、删节号(……)、夹注号(()[])、私名号()和书名号(_)。

新中国建立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1990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对标点符号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规定和说明。

目前,我国通用的标点符号,是2011年12月30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并于2012年6月1日起,实施的《标点符号用法》中的标点符号。这个文件代替1996年实施的《标点符号用法》。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我国以政府名义颁布的标点符号还有两套:一套发布于1920年,另一套发布于1951年。而1920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的标点符号,属于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标点符号。

有首《标点符号歌》很形象,摘录文后,可供借鉴,对使用标点符号很有帮助:

一句话说完,画个小圆圈(。)句号

并列词之间,点上瓜子点(、)顿号

中间要停顿,圆点下带尖(,)逗号

并列词句间,圆点加个逗(;)分号

应用原话前,上下两圆点(:)冒号

疑问与发问,耳朵坠耳环(?)问号

命令与赞叹,滴水下屋檐(!)感叹号

引用词语句,蝌蚪上下窜(“”)引号

文中加注解,两头各半弦(())括号

转折或注解,一横占两格(——)破折号

意思未说完,六点紧相连(……)省略号

特别重要处,字下加个点(.)着重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