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兰契”到“孟光接了梁鸿案”
(2014-02-03 22:10:45)
标签:
和林才会儿女心灵感觉到文化 |
分类: 红楼文化 |
在《红楼梦》中,除了贾宝玉之外,最了解林黛玉的,莫过于薛宝钗了。在《红楼梦》的第四十五回中,林黛玉和薛宝钗惺惺相惜,互相结为金兰之契,亦可称得上知己。但由于两个人的背景不同、性格差异,生活态度也不一样,和宝玉的感情程度不同,因而将来的结局命运也不一样。
按照曹雪芹的一贯写法,秦可卿临死前有遗梦给好婶婶王熙凤多留一条退路,免的将来贾府衰败“子孙流散”。秦钟临终前有托付好友贾宝玉里立志功名,免得将来有悔迟之恨。晴雯病重临危前不甘心担了虚名,嘱咐贾宝玉珍惜他们的感情。在俟文中,作为作者呕心沥血之作的林黛玉,在泪尽夭亡之时,宝玉避祸出家,不知生死。林黛玉也正为此而忧心思虑,日夜悲慽,最终泪尽夭亡。此时她身边的金兰姐妹薛宝钗或许正在照顾安慰她,或许俟文中有林黛玉临终托付剧情,但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我们可以猜想,因为林黛玉,薛宝钗识的贾宝玉,林黛玉的临终之托,或有让薛宝钗代替她关心贾宝玉之意。因而最终薛宝钗肯嫁给“行为偏避性乖张”的贾宝玉,正是因为林黛玉的缘故。然而贾宝玉始终无法走出林黛玉的阴影,不能忘记林黛玉,最终出家为僧,也正因为林黛玉,最终薛宝钗贻误终生。
可是真正酿就这场悲剧的,却是那双看不见的手,那个残酷的“末世”社会。
在林黛玉的内心深处,她逃不开封建礼教的羁绊与束缚,她深深的恋着贾宝玉却不能自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让他深感无助与无奈,让她深感悲伤与苍凉,她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等待,等待着贾母成全她与贾宝玉的婚事。
对于终身的婚事薛宝钗亦有类似的看法。薛宝钗以当时的封建道德标准为准则,安分随时,谨守着封建道德礼教,信奉着儿女婚事本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而在她的内心深处,更多的是听天由命的心态。在那个社会环境下,即使她自己处心积虑为自己的终身大事担心思虑,又会有什么用呢?虽然她平日里或暗地里欣赏贾宝玉、喜欢贾宝玉、至关心着贾宝玉,但是在她冰冷理智的控制下,显现出来的却更多的是姐弟之情,并无过多的男女爱慕的情感。
所以直到第四十五回,林黛玉深知确信,贾宝玉心中只有她一人,然而他们依然有许多的无助与无奈。她识得宝钗,能够理解到对于儿女婚事,薛宝钗也有着和自己一样的苦衷与无奈,不能自主的婚姻。因而,因为平日里薛宝钗的许许多多关心与帮助,终于把颦儿的真心融化了。再经过互剖金兰契语,林黛玉一改昔日的不削与无视,转念为对薛宝钗的感激与惦记。
然而,对于心灵上的依靠,林黛玉始终只有贾宝玉。因为除了贾宝玉,她一无所有、孤苦伶仃。她自怜自叹,她感怀着她的身世犹如那窗外任凭风吹雨打的芭蕉叶,只能默默的流泪,没有人来理会,没人怜惜。
事实上,比起较为亲近林黛玉的贾宝玉和薛宝钗,贾宝玉的确是真正关心记挂黛玉的人。在第四十五回中,因为下雨,答应来看望林黛玉的薛宝钗没能够来,而没曾允诺黛玉的宝玉却冒雨前来探视黛玉。句句虽话家常却句句真言,情感真诚细腻至极,关心之情洋溢于表。
在这里我不禁想到,在将来贾府衰败之时,贾宝玉离家避祸出走,久久不能见到林黛玉,那又会是什么样的心境呢?一个空自对月嗟叹,一个空劳牵挂,默默的流泪。这是一种怎么的辛酸与无奈呢?
月夜酣,寒声乱,潇湘馆里月梦残。
梦醒悲,斯人远,空自流泪谁人管。
夜更残,情难断,劳心牵挂空辛酸。
恨无缘,终不怨,为托春心化杜鹃。
这正是林黛玉之悲,也是作者之悲。“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所以到了第四十九回,因为薛宝琴的到来,贾宝玉感觉到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关系和好异常,他暗自纳罕,深为不解。于是贾宝玉向林黛玉问起了“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在典故中明明是梁鸿接了孟光的案,这里说孟光接了梁鸿案是反话,反用典故。意为太阳从西边出来了,问林黛玉和薛宝钗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好,竟然和薛宝钗的妹妹薛宝琴相处得像亲妹妹一般,真是相敬如宾了。
正是林黛玉之前已经识得薛宝钗,解得薛宝钗,与薛宝钗结为金兰姐妹。因而林黛玉才会对待薛宝琴如同亲妹妹一般,所以林黛玉细细的告诉贾宝玉缘故。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贾宝玉是林黛玉心灵是唯一的依靠。贾宝玉识得林黛玉,方有此感;林黛玉依恋贾宝玉,才肯坦吐真言以及其他忧烦心事。
宝黛情深,已是相濡以沫,不论日后世道沧桑变幻,贾宝玉和林黛玉终不会相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