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一稿多改”和“二书合并”成书过程两种观点的起因
(2014-01-09 22:42:43)
标签:
开始了批语评语先生观点 |
分类: 红楼文化 |
《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已有两种学说观点——“一稿多改”和“二书合并”。这两种学说观点是如何起因的呢?《红楼梦》起初的流传只在曹雪芹的亲友之间进行。一开始都是以书名为“红楼梦”的稿本传抄的,后来又出现了“石头记”的书名,而其名为“石头记”的书稿总与“脂砚斋”批语一起流传。慢慢的“石头记”稿本便替代了“红楼梦”稿本,且《石头记》版本越来越复杂令人莫衷一是。在《石头记》的稿本中又有一段话,其中透露出很多奇怪的信息:
(空空道人)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从上面这段文字中我们能看出,《红楼梦》本身好像曾已经是一部完整的书,曹雪芹并不是原初作者,最多只能算修订者,但是流传于世的脂批又处处提到作者——曹雪芹。例如:
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甲戌本第一回侧批)
只此一诗便极妙。此等才情自是曹雪芹平生所长。余自谓评书,
非关评诗也。(甲戌本第二回侧批)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甲戌本第十三回末评)
上引评语确实处处点处作者曹雪芹,如果作者真是曹雪芹那么书稿到底是“石头记”还是“风月宝鉴”,《红楼梦》与《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周春在《阅〈红楼梦〉随笔•红楼记》中记载:“乾隆庚戌秋……
雁偶以重价购抄本两部: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微有异同。爱不释手,监临省考,必携带入闱,闽中传为佳话……”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又能发现,抄本《石头记》与《红楼梦》始终独立存在,并一起流传着。这些现象都使我们迷雾重重。
1927年胡适先生得到甲戌本《红楼梦》,上面有一条重要的脂批: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可以说这条脂批拉开了研究《红楼梦》成书问题的序幕。如果脂砚斋所说《风月宝鉴》是真,那么《红楼梦》是不是通过这一书多次修改而来呢?再仔细审阅甲戌本,第一回中石头神话与还泪神话结合、过度得并不自然,这分明又是“两部稿本”——《石头记》、《风月宝鉴》相融合后留下的痕迹,这又如何解释?
周汝昌先生后来发现了裕瑞的《枣窗闲笔》,上面有相关《红楼梦》成书问题的记载:
《红楼梦》一书,曹雪芹虽有志于作百二十回,书未告成即逝矣。诸家所藏抄本八十回书,及八十回书后之目录,率大同小异者,盖因雪芹改《风月宝鉴》数次,始成此书,抄家各于其所改前后第几次者,分得不同,故今所藏诸稿未能画一耳。此书由来非世间完物也。
闻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为何人之笔。曹雪芹得之,以是书所传述者,与其家之事迹略同,因借题发挥,将
此书删改至五次,愈出愈奇,乃以近时之人情谚语,夹写而润色之,借以抒其寄托。曾见抄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砚斋之批语,引其当年事甚确,易其名曰《红楼梦》。
其原书开卷有云“作者自经历一番”等语,反为狡狯托言,非实迹也。本欲删改成百二十回一部,不意书未告成而人逝矣。余曾于程、高二人未刻《红楼梦》板之前,见抄本一部,其措辞命意与刻本前八十回多有不同。抄本中增处、减处、直截处、委婉处、教刻本总当,亦不知其为删改至第几次之本。八十回书后,惟有目录,未有书文,目录有大观园抄家诸条,与刻本后四十回四美钓游鱼等目录迥然不同。盖雪芹于后四十回虽久蓄志全成,甫立纲领,尚未行文,时不待人矣。……观刻本前八十回,虽系其真笔,粗具规模,其细腻处不及抄本多多矣,或为初删之稿乎?
这段文献是“一稿多改”论的雏形,同时也为“二书合并”论埋下了种子。但是裕瑞是谁?他的话又有几分可信呢?据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考证:裕瑞的母亲是博文之女,博恒的侄女。裕瑞的舅辈明义、明琳、明仁、明瑞等曾经和曹雪芹有直接或者间接的交往。曹雪芹的好友敦诚、敦敏与明义、明琳又是很好的朋友。有了这样的关系,研究者们寻着这些蛛丝马迹,乐此不疲地开始了《红楼梦》成书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