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下江官话
(2013-12-25 22:18:57)
标签:
情志而是频率例子语言风格文化 |
分类: 红楼文化 |
《红楼梦》的语言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吸收方言,白话文学传统以及古代语言中有用的东西作为基本表现工具,形成南北兼用,古今融合的语言风格。
《红楼梦》语言的地方色彩突出地表现在书中有不少下江官话(旧指,即江淮方言)的语言词汇、语法现象。所谓“下江官话”是指扬州、南京一带的方言。这与曹雪芹的家世和生长经历有密切的关系。在这里略举几例:
1、刘氏一旁接口道:“你我这样个嘴脸,怎么好到他们门上去的?先不先他们那些门上的人也未必肯去通信”
“先不先”为下江官话,在普通话中表“首先”的意思。
2、“劳什子”一词在《红楼梦》中多处使用。例如“什么罕物!人的高下不识,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劳什子”一词属于江苏、浙江一些地区的方言。今天仍然在使用,它的用法相当于现代普通话中的“东西”或“玩意儿”,但不同的是“劳什子”含有厌恶和轻蔑的味道。
3、风姐儿听了,哼了一声,说道:“这畜牲合该作死,看他来了怎么样!”
“合该”即活该。南京话“合”“活”同音,借“活”为“合”
4、只见湘云走来,笑道:“二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玩,我好容易来了, 也不理我一理儿。”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幺爱三四五’了。”
这里表明史湘云读“二”近于“爱”音。当然这与她有点小口吃有关。但是从方言的角度看,吴话和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的下江官话都没有卷舌的韵母。下江官话的扬州话却常把“二”发音靠近“爱”音。
5、(柱儿媳妇)说:“……姑娘的金丝凤,原是我们老奶奶糊涂了,输了几个钱,没得捞梢,所以暂借了 去……”
“捞梢”为扬州话中的方言词汇,是指为维持日后生活而积攒的钱财。引申为私房钱。
像这样的例子在《红楼梦》中就举不胜举了。曹雪芹运用下江官话有一定的特点。方言在人物对话中出现的频率大于在叙述描写中的频率。而人物对话中使用方言又与说话的场合、说话人的身份有关。有身份、有文化修养的,一般在口语中方言并不多见。社会地位高的,很少用方言,位卑而知识不多的丫环、小厮等,则方言随处可见。
曹雪芹运用方言并非只是一种习惯性的语言流露。而是要达到用方言表现地方色彩;用方言突出人物乡贯、成长环境、身份、性格、情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