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中对词类的运用

(2013-12-18 22:00:05)
标签:

贾宝玉

语境

原因

辛加宝

语言学家

分类: 红楼文化

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那么要构成精美的语言,词汇的运用就必不可少。对于《红楼梦》中的词类运用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力求能在词的语法功能和使用特点上作一些分析。

第一:《红楼梦》中的颜色词。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有同样一种感受——《红楼梦》中的世界五彩缤纷,花红柳绿。达到这种艺术效果除了有精彩的色彩描写外,更重要的是曹雪芹对颜色词的精确而大量的运用。《红楼梦》是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运用颜色词最多的一部书。据范干良先生统计:《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使用颜色词155种,这些颜色词在作品中出现近1000次(人名、地名中的颜色词按名称每种计一次)在语法功能上,它们作定语683次,作谓语76次,作述语51次,作主语34次,作宾语48次,作状语7次,作补语5次。

《红楼梦》中涉及的155种颜色词分为八种色系——红系、黄系、绿系、青系、紫系、黑系、白系。还有一种杂色词系,例如灰、乌、素彩等等。曹雪芹使用最多的是红系词汇,此系中一共出现39种红色词汇,例如大红、朱红、银红、猩红、桃红、绛红、水红、嫣红、飞红、石榴红、杏红、海棠红等等。这可能与主人公贾宝玉爱“红”有一定的关系。另外的色系词汇分别为:黄系17种、绿系25种、青系11种、紫系7种、黑系10种、白系27种、杂系19种。但奇怪的是,在如此丰富的色系词汇中,曹雪芹自始至终没有使用过“橙、蓝”两系的颜色词。如果说《红楼梦》中不使用“橙、蓝”两系颜色词是出于曹雪芹的个人喜好或者当时社会意识偏见,那么这种做法与他惯用的“写实性”创作方法就相背离了。是何种原因,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使用的颜色词最多的是作定语,共计占有70%。这些作定语的颜色词具有两大特点:

①颜色词直接修饰中心语。例如第六回:(王熙凤)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第五十二回:宝玉身上穿着荔色哆罗呢的天马箭袍,大红猩猩毡盘金彩绣石青状缎沿边的排穗褂子。

第六十二回:可惜这石榴红绫最不经染。

②颜色词加“的”再加中心语。例如第一回:那僧便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第二十一回:那史湘云却一把青丝拖于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搁于被外。第五十八回:那芳官只穿着海棠红的小棉袄,底下丝绸撒花袷裤,敞着裤脚,一头乌油似的头发披在脑后。

这两种情况在前八十回中前者占97%,共出现664次,后者占3%只出现19次。这种现象说明什么呢?根据语言学家范干良先生分析——在曹雪芹的那个时代,表状态的颜色词是可以直接修饰名词的,但正在向带“的”的方向发展。而到了现代汉语中,这些词就必须带“的”才能修饰名词,除非是在诗歌或一些并列的结构中才可以不带“的”。

第二:《红楼梦》中的同义词。

要研究《红楼梦》中的同义词,首先我们要了解同义词的界定。同义词包括词汇同义词和修辞同义词。所谓词汇同义词是语音系统中固定的,语言发展中产生的,所指相同而在词义上同中有异的词。例如我们现在使用的货币称为“人民币”,泛称为“钱”。所以“钱”和“人民币”就成了词汇同义词。所谓修辞同义词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临时同义关系的异中有同的词。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贾母眼中她是“外孙女”,在贾宝玉眼中她是“林妹妹”,在紫鹃眼中她是“林姑娘”(主子)。所以“外孙女”、“林妹妹”、“林姑娘”在特定的语境里就构成了修辞同义关系。

在《红楼梦》中,两种同义词给作品带来了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词汇同义词在指同一事物时保留着不同时代的不同地域特点。例如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兰台寺大夫。我们知道,在清代官制中并没有“兰台寺”这一级别。“兰台”是汉至唐代的官制用语。但是在清代却有“大理寺”“光禄寺”的官名。曹雪芹使用这种巧妙的融合,使故事扑朔迷离,虚虚实实,这就为《红楼梦》在谴责时世时为作者穿上了一件护身外衣。修辞同义词在曹雪芹使用“写实性”创作手法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为曹雪芹塑造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提供了语言基础。因为不同性格、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认识和指称同一事物的角度就有所不同。例如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看见“省亲别墅”立即跪下叩头,称“省亲别墅”为“玉皇宝殿”因为刘姥姥不识字,是一位朴实的乡下老太太,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刘姥姥口中的“玉皇宝殿”与“省亲别墅”便成了修辞同义词。

《红楼梦》中词汇同义词的比重要大于修辞同义词。那么词汇同义词的来源在哪里呢?据辛加宝先生分析,词汇同义词来源于六个方面。

①来自于古词语和新词。《红楼梦》里存在着大量的古今同义词。这些词往往能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状态情况,以及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相同所指的不同认识角度,不同认识层次和思维意识。如“妻子”的词汇同义词在《红楼梦》中有“妻、媳妇、夫人、娘子、老婆、贱内、内人、某某家的”等等。象“贱内”能体现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某某家的”也能看出在那个时代,女人只是男人们的一个附属物,根本没有什么社会地位。

②来自于方言词汇。例如“人”(来往的亲戚朋友)在北京话中称“客人”,在吴语里面称“人客”。

③来自于书面词汇和口语词汇。因为清代是汉语书面语和口语差别较大的时期之一。

④来自于一般语词与委婉语、禁忌语。例如一般语词“撒尿”,委婉语称“方便、更衣、解手”。一般语词“死”,禁忌语称“仙逝、长逝、归西、没了”等等。

 ⑤来自于一般语词和敬称、谦称、爱称、贬称。

 ⑥来自于词义本身的演变。例如“悲”和“愁”,曹雪芹运用的两组同义词共达三十六个——“悲痛、悲切、悲哀、悲戚”等等。这些词的存在是语言长期发展的产物。

 曹雪芹使用大量的同义词想要达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呢?一是让故事情节达到避实就虚的效果。二是力求准确地表达故事场景。三是让人物的语言与其身份、地位、修养、性格达到艺术的完美统一。

 第三:《红楼梦》中的状态词。

 状态词在文学描写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像《红楼梦》这样的巨著更是状态词的大观园。所谓状态词,讲得通俗一点就是描写某种物体的状态。例如“笑眯眯”“红红儿的”“黑糊糊”。这类词通常被看着形容词但它的性质跟一般的形容词又有所不同。

 对于《红楼梦》中的状态词,项梦冰先生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

 ①《红楼梦》中没有“A里AB”式的状态词。例如像:古里古怪、糊里糊涂、毛里毛糙,这类词就称为“A里AB”式。也没有“Axy”和“AxYz”式(x、y、z代表附缀)的状态词。例如:冷不丁、肥古囊,甜不丝。圆咕隆冬、黑不溜秋、肥了吧唧……这类词。

 ②《红楼梦》中的状态词有些普通话不说,或者意思和普通话有差别。例如:

 普通话不说的:命人到滚滚的茶来。

 阿弥陀佛,真真好签

 已预备下希嫩的野鸡

 意思有差别的:那张道士兢兢业业的用蟒褥子垫着

 你就这么‘跑解马’似的打扮得,伶伶俐俐的出去了不成。

 ③《红楼梦》中有些状态词带有“儿”尾,这样的词在《红楼梦》中应用得比较广泛。例如“好好儿、黄黄儿、静静儿、早早儿”等等。但遗憾的是,我们不能从这些“儿”尾状态词中寻找出在《红楼梦》那个时代,哪些词可以带“儿”尾,哪些不能带“儿”尾,哪些两者皆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