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民俗文化的形成

(2013-12-14 22:33:45)
标签:

现象

风俗

地理位置

民俗文化

九人

文化

分类: 红楼文化

《红楼梦》中的贾府是中国两百年前的封建豪门贵族,其生活是绚丽繁华、多姿多彩的。在那宏大的生活场景中让我们领略到了大量的“红楼”民俗文化。

所谓“红楼”民俗文化是满族民俗文化、北京民俗文化与江南民俗文化长期互融,后被曹雪芹艺术加工的文化产物。《红楼梦》中的贾府所处的地理位置应该是北京,贾府的人员也应该是汉族。然而北京距离江南却有着两、三千里的路程。也就是说《红楼梦》中的民俗都应该都是北方风俗。但是当写到北京风俗时却融合着不少江南的风俗与满族风俗,这并非作者标新立异,而是忠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面貌。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从曹雪芹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等方面来分析。

第一:历史上的政治原因。

北京曾是五朝的首都,除了辽、金只控制北方以外,到了元朝,北京已是包括江南在内的全国的首都。元代以后,到明朝,除去一个短时期在南京建都而外,自明成祖朱棣又在北京建都,直到曹雪芹生长的年代。根据赵翼的《廿二史札记》记载:朱棣当权时先动迁了二万户直隶、浙江的百姓到北京落户,充“仓脚夫”。又动迁了应天(南京)、浙江三千户富民充北京宛平、大兴二县厢长。这样北京不但受江南风俗的影响,而且有大量的居民都是江南人,这些人不但带来了江南风俗,连江南的生产方式也带来了。

清代仍以北京为首都,典章制度也基本承袭明朝,虽然满州旗人也有自身的风俗特征,但是比较原始落后。满州曾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满族人在入关之前,久慕江南仕宦人家的繁华、排场、儒雅因而也就纷纷效法起来。康熙、乾隆两朝共南巡十二次。所谓“上有所好,下必胜焉”所以江南也就成了达官贵人游览或久住的胜地。

第二:经济与社会原因。

清朝的漕运是南北运输的大动脉,江南更是清王朝经济来源的主要阵地。大小船只不但运来了粮,也带来了大量货物,如:松江的布、江宁的绸缎、杭州的纺绸、各种纱、绣品、纸、墨、砚、扇子、糖、木料、竹器、瓷器等等生活必需品。

在社会上,人们喜爱南酒、食重南味、曲尚南曲、糖称南糖、衣着讲南式,园林效苏杭。一说是南方人,便受人另眼看待,能听懂南方话,也觉十分得意。

在北京为官的以江南人为最多,逐渐成为了一个由宫廷、官僚为中心的社会阶层,这些官员们个个讲吃、讲穿、讲宅第、讲书画古玩、讲娱乐……都无一不以江南为时尚,所以江南风俗在北京就成为了最高贵、最风雅、最时尚的文化。

三:教育体制的原因。

中国历代都是以“八股举业”来争取功名的。每三年一次的会试,全国各地的举子都来北京参加,其中又以江南的人数最多。据统计清代二百六十八年,共会试一百一十三科,一百一十三名状元,江苏五十人,浙江二十人,安徽九人。(清代江苏、安徽并称江南)江南、浙江两省的状元占了全国三分之二,只苏州一府就二十三人,占五分之一强,而东三省,山西、甘肃、云南则一个人也没有。

第四:曹雪芹的家庭原因。

曹雪芹祖上是“从龙入关”的,仕途得意。从顺治、康熙、至雍正,上下已经百年,都身居要职,任江宁织造就长达六十年之久,虽然官品不高,但是如同皇帝的钦差,占有特权,久任肥缺。且久居江南。曹雪芹生长在这样一个官宦世家,耳闻目染,早已熟悉江南的风俗。后因多种原因“革职抄家”,返回北京居住。这在他创作《红楼梦》时自然就会写到不少江南民俗。

曹家的祖上本是汉人,祖居辽阳,在满族还没有入主中原的时候,就已归属清兵的满洲正百旗成为包衣。清入关以后,曹家世为清朝皇室内务府当差。从清初到曹雪芹一代为止,曹家已是一个满族的百年望族。长时间生活在满族中间,不可能不受到满族生活习俗的影响,所以在《红楼梦》中就有了三种民俗相融合的奇特现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