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薛宝钗象征物之一“冷香丸”的解析

标签:
文化 |
在《红楼梦》中和薛宝钗相关的事物比较多,例如牡丹花、冰雪等等,其中最具有典型性的象征物有三样——冷香丸、金锁、蘅芜苑,历来的评论者对这三种事物与薛宝钗的关系总是见仁见智。
首先梳理众位学者对“冷香丸”的解析。
冷香丸是薛宝钗吃的一味药,最早出现在《红楼梦》第7回,书中这样写道:
周瑞家的道:“正是呢,姑娘到底有什么病根儿,也该趁早儿请个大夫来,好生开个方子,认真吃几剂,一势儿除了根才是。小小的年纪倒作下个病根儿,也不是顽的。”宝钗听了便笑道:“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了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
周瑞家的因问:“不知是个什么海上方儿?姑娘说了,我们也记着,说与人知道,倘遇见这样病,也是行好的事。”宝钗见问,乃笑道:“不用这方儿还好,若用了这方儿,真真把人琐碎死。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周瑞家的忙道:“嗳哟!这么说来,这就得三年的工夫。倘或雨水这日竟不下雨,这却怎处呢?”宝钗笑道:“所以说那里有这样可巧的雨,便没雨也只好再等罢了。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纵观研究者们对冷香丸的解析,其论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第一,冷香丸的药理性。
具有中医学背景的红学家们认为,冷香丸无论是从原始配料上看,还是从药引子药末子上分析,都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针对薛宝钗的“热毒”“咳嗽”可谓对症下药,没有丝毫的错乱。用黄柏煎汤服下,汪佩琴先生认为“这是因为黄柏是治肾的要药,清下焦之热,且有滋阴之功。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胎里带来的热毒与肾有关,所以用黄柏汤送服,大有引药下达肾府之意。”
冷香丸的主要原料是分别开放在春夏秋冬的四种花蕊,这四种花都必须要白色,这里面包含着什么医学原理呢?段振离先生认为“这要从中医的五行学说来说明。五行即木、水、土、金、火,与五脏肝、心、脾、肺、肾相配,分别为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与五色相配,则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薛宝钗的病是喘嗽,属于肺经,故用白色的花蕊,能够入肺经。”
学者们指出,就以四种花蕊的药性而言:白梅花蕊,性寒,味酸涩。《百草镜》说它“能解先天胎毒”,“开胃散郁”,“止渴生津”。白牡丹花蕊,性平,味苦淡,具有调经活血的作用。白荷花蕊,苦甘温,能够活血止血,去湿消风。也能“清心凉血,解热毒”。白芙蓉花蕊,味辛平,也能清肺凉血,散热解毒。稍加留意我们不难发现,这四种花蕊有一共性——“清热、解毒、凉血”刚好对应治疗薛宝钗“从胎里带来一股热毒”之症。
所以冷香丸虽然是曹雪芹笔下的一种“艺术性药物”,但是药理与病情的搭配并没有错乱,宋淇先生就说“这一长段文字,虽然牵涉到癞头和尚,看上去神妙,却含有丰富的具体资料,而且很多地方可以和现代西方医学相印证。”
冷香丸除了实实在在的中医药功效以外,还有一项作用,那就是心理暗示,也可以称为心理治疗。冷香丸的配制要求十分苛刻,从里到外散发出一种“难得”与“精巧”的意蕴,所以马经义先生就曾指出这味药“就是强调一个‘巧’字,从‘巧’中感受‘难得’,从‘难得’中体会“珍贵”,从‘珍贵’中享受‘奇效’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第二,冷香丸的真伪性。
冷香丸是真是假?这原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现实社会中并没有这样一种药,它原本就是曹雪芹笔下的艺术化产物,但是红学家们所探析的真与伪其实是处于小说的文本中来辨别的。
《红楼梦》中的冷香丸是从薛宝钗口中描述出来的药物,这种药专门治疗她的病症,那么冷香丸到底是真是假,只要弄清楚薛宝钗是否真的有病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换句话说,薛宝钗如果没有这种所谓的“热毒”,冷香丸也就根本不存在了。祝秉权、梅玫二位先生就认为,薛宝钗在第七回自叙的“小恙”全是假装出来的。理由是根据薛宝钗叙述的病症“从胎里带来的热毒”和她临床表现“也不觉着什么,只不过喘嗽些”是根本对应不起来的。祝、梅二位先生查阅传统中医学书籍,认为薛宝钗所说的病以及临床表现完全不符合中医典籍的记载,所以得出结论“从薛宝钗的神色、言谈、举止看,完全不像个病人”。病都不存在又何来冷香丸这种药呢!“薛宝钗所说的治她这种病的所谓冷香丸,一听便知道是海外奇谈。冷香丸中的那些配方,不但根本不能按期、按量、按质配足,而且,配方中那些药料,既不能治疗如宝钗所云的那种‘喘嗽’,更不能治疗真正的胎毒病。”
胡文彬先生对冷香丸真伪的看法也倾向于“伪”。胡文彬先生指出“我们倘若真的相信薛宝钗的话,去‘研究’它的医理,甚至试制几丸,那就会是脂批所说的‘被作者瞒过’,真的成了‘呆雁’了。”然而胡先生认为的“伪”和祝、梅二位先生所认为的“伪”有着本质性的区别。胡先生所谓的“伪”是指这种药方在现实社会中不存在,是作者假借癞头和尚“杜撰”出来的。祝、梅二位先生所谓的“伪”是书中薛宝钗自己的伪造。
第三,冷香丸的美学性。
正如汪佩琴先生说,曹雪芹笔下的冷香丸就是“艺术药品”,既然是艺术品,它的艺术价值在何处呢?胡菊人先生认为,冷香丸就是一种暗喻,它就如同贾宝玉在梦中见的“群芳髓”一样,万艳同悲,最后指向的都是红颜命薄。冷香丸的美学性就是从不同的侧面演绎着人生的悲剧,“它的喻意不是治生理上的病,也不是什么实际的某某花蕊可医治,而是一种人生的哲学课题。它所指的是人生的欲望、需求、情思是与生俱来,只有和尚指示的药可解脱。病常犯,药常吃,直至死,只有死才能彻底脱灾。”
第四,冷香丸的象征性。
冷香丸的象征性是历来评论者们解析最多的,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者也在这一“象征性”上。冷香丸象征着什么,主要有四种观点。
首先,象征着薛宝钗的性情。宝钗在《红楼梦》中的表现是温柔端庄,随份从时,这种品质属于儒家观念中的“平和”理念。刘晓林先生认为,冷香丸的配方正好体现的就是“平和”。立足于封建时代,薛宝钗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女性形象,德才兼备,忠孝节贞,这扣合了中国古代审美的理想境界。所以“从‘冷香丸’成方结构及配伍原理看,其性之不偏不倚,其量之尽善尽美,恰也是最为符合‘中和’之德。曹雪芹为什么要给薛宝钗杜撰一个这样的药方,其意恐怕就在这里。作者把‘冷香丸’作为一个完整的审美意象,作为一个代表某种深层意义的象征物,而指属这种深层意义的审美主体就是服其方者的薛宝钗。”冷香丸的制作突出了一个“时”字,在功效上突出了一个“冷”字,所以朱淡文先生说:“这正是薛宝钗‘随时俯仰’性格的象征”,“显示了薛宝钗性格中‘冷’(或者‘无情’)的特征。”
其次,象征着薛宝钗的品行。冷香丸制作所用的四种白花,都有着高雅的品质,牡丹的稳重,荷花的纯洁,芙蓉花的清逸,梅花的坚贞,再加以“白色”为底,将四种花组合起来更突出了四个字——淡雅素净,所以杨罗生先生说:“‘冷香丸’是诗意的象征,高洁的象征。”对冷香丸品质的肯定无疑也是对薛宝钗品行的肯定,然而在红学评论中,有肯定就必定有否定。就冷香丸所象征的品行而言,持有否定态度的学者不在少数,例如朱眉叔先生认为,冷香丸的清冷是用来掩饰“热毒”的,而薛宝钗身上所谓的热毒实际象征的是强烈的封建意识,这种意识与生俱来,所以“弄清冷香丸掩饰下的热毒,是作者提示读者正确理解薛宝钗的重要方法。他希望读者能透过陶醉人的冷香,清醒地看到薛宝钗的庐山真面目。”
再次,冷香丸象征着命运。红楼人物的最终命运,往往会被一些物品的特性所暗示出来。冷香丸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王希廉在《红楼梦》回评中就指出:“薛宝钗冷香丸历经春夏秋冬,雨露霜雪,临服用黄柏煎汤,备尝盛衰滋味,终于一苦,俱以十二为数,真是香固香到十二分,冷亦冷到十二分也;又埋在梨花树下,不免于先合终离矣。”
最后,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评议以外,杨罗生先生认为,冷香丸还象征着理性精神对现实世界的救治作用。“胎里带来的热毒”其实就是一种私欲,私欲属于人的本性,然而一旦超出生存的正常需要就会变成现实世界中的“热毒”。“则需要用‘冷香丸’的理性精神去冷却、去治疗。”,面对人世间的酸甜苦辣,风波迭起也需要冷香丸去镇定、平静心态,这可能就是冷香丸最大的现实意义了。
第五,冷香丸配方的灵感来源。
冷香丸的配制方法是很奇特的,这需要作者敏锐而智慧的头脑。冷香丸的整个制作过程最讲究时序、数量、地利,作者创作冷香丸的灵感来源都有文化基因的支撑。例如冷香丸的配方无一不是以“十二”为数,在中国文化中“十二”这个数字是非常神圣的,所以“文化基因”是导致曹雪芹产生灵感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学者认为,《红楼梦》借径于金瓶梅,所以冷香丸的灵感也源于《金瓶梅》。例如阚铎说“冷香丸方,四种花名亦非偶然。荷即莲也,芙蓉即是瓶儿,梅即春梅”当然这种解释乃一家之言耳,不足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