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林黛玉悲剧色彩的解析
(2013-11-26 22:53:32)
标签:
塑像追求者民族文化冲突时代性文化 |
分类: 红楼文化 |
《红楼梦》之所以能打动人心,人物的悲剧结局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然而悲剧并不等于悲观,当曹雪芹把美好的事物一样样“撕碎”了给人看的时候,并不代表他对美失去了信任,而是思考美如何才能长久。金陵十二钗的结局都是悲剧性的,林黛玉身上更是笼罩着一层与众不同的悲剧色彩。纵观评论者们对林黛玉悲剧色彩的解析,其重点主要集中在7个方面。
第一,宿命性悲剧。这里的“宿命性”并非是哲学意义上的悲观主义,而是美学范畴中的概念。曹雪芹开篇就讲述了凄美的“还泪故事”,林黛玉下世为人主要的目的就是“以泪报恩”,所以先天就注定了她生命中的悲剧色彩。
第二,境遇性悲剧。林黛玉虽然身份高贵,然而父母相继去世。寄居外祖母家,虽然有贾母疼爱,有众多姊妹相伴,但是内心的孤独和寄人篱下的感受是挥之不去的,种种现实构成了她生命中的境遇性悲剧色彩。
第三,爱情的悲剧。对于爱情林黛玉追求的是心灵上息息相通的知己,感情至上。然而爱情最终带给她的却是无穷无尽的哀愁。周思源先生曾说:“黛玉的最大悲剧——而且具有现代意义——是,由于她总把宝玉看作是自己的一切,她的生活与命运就进入了非良性循环。”
第四,时代性悲剧。这一悲剧色彩是历来评论者们强调最多的一点。评论者们认为,林黛玉的悲剧归根结底是封建时代的悲剧,是封建旧道德旧礼教的悲剧。例如宋锡福先生说:“通过林黛玉悲剧的一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伦理道德的腐朽和罪恶,……林黛玉的悲剧,是她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是叛逆者的悲剧,也是社会和时代的悲剧。”
第五,性格的悲剧。林黛玉的性格极具个性,这份个性在现实社会中就演化成了“尖酸”“小性儿”“孤傲自许”。林黛玉的性格和社会伦理,人际关系等等形成了尖锐的矛盾,难以调和,这就必然构成了她悲剧性的因素,即她的性格悲剧。
第六,才能的悲剧。林黛玉才华横溢,这一点无可异议。诗才更是她自信的源泉,而且总希望有施展自己诗词才能的机会,无论是诗社,还是在元春归家省亲的晚上,作者都从心理描写出透露出了这一点。然而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林黛玉的才能和“无才是德”的观念格格不入,相互冲突。所以庄克华先生说:“这是严酷的社会现实。妇女的才能悲剧,在封建专制的时代是绝对无法解决的,也是永远不可消除的。”
第七,文化冲突性悲剧。所谓“文化冲突性悲剧”是指林黛玉所具有的理念和当时传统主流文化中的理念相违背。就《红楼梦》所处的历史背景而言,儒家文化是主流。就以情感而论,儒家主张“发乎情”但是要“至于礼”。然而林黛玉却没有这样,她不仅没有止于礼,而且还想突破这种礼。所以朱世丽先生说:“在中国儒家礼教的统治下,防范再严,自由恋爱时有发生,追求者与礼冲突,构成悲剧。黛玉的悲剧是追求者的悲剧。……从这个意义上讲,林黛玉的悲剧是在儒家文化窒息中的‘早醒者’的悲剧。”
上述虽然有七种悲剧色彩,但是在评论者们的文章中并非是单一地强调某一个方面,而是综合性的,或者综合中突出某一种或某几种悲剧色彩。蒋晓兰曾在《林黛玉悲剧新论》中说道:“林黛玉的悲剧有多重性。其悲剧的内涵是如此丰富,不仅反映了先行者、叛逆者的悲剧特征,而且较集中地反映了那一时代中国女子不幸的悲惨命运,甚至还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某一些共有的悲剧因素。所有这些,就熔铸成林黛玉这个绝代悲剧的典型,使她成为震撼人心的悲剧的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