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林黛玉性格的四种态度

标签:
阶级小心眼儿第二评论文章地主阶级文化 |
分类: 红楼文化 |
所谓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在这种态度下所显示出来的行为方式。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性格稳定性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对于林黛玉的性格评定,研究者们用得最多的词汇就是“小性儿”、“敏感”、“尖酸刻薄”、“多愁善感”等等。然而在分析林妹妹的性格时,评论者们都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总结起来主要有四种态度。
第一,批评的态度。
持有批评态度的读者,大多都不喜欢“小心眼儿”的人。对于林黛玉的性格持批评态度的学者古已有之。例如清代的评论家二知道人就说:“大观园,醋海也。醋中之尖刻者,黛玉也。”林黛玉虽然背井离乡,但毕竟生活在侯门公府,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各种闲情逸致中打发岁月。沈天佑先生认为,林黛玉那弱不禁风的娇小姐体质,一本正经的娇小姐气派,异想天开的娇小姐恋情,是她“小性儿”的根源。沈先生说:“其浓厚的娇小姐恶习,在红楼众多女儿中,林黛玉是较突出的一个。”
第二,理解的态度。
所谓理解的态度是指承认林黛玉“小性儿”的性格,但是却不去苛责她“小性儿”的行为。持有这种态度的评论者都认为林黛玉有一颗直率而坦诚的真心。王昆仑先生就说:“当这个瘦弱的姑娘,抱着一腔幽怨,含着泪独自地走回那苦竹凄风的潇湘馆,而别人却在她背后投射出冷视的眼光,只有在这时候你可以了解黛玉的孤愤之所以造成了。”
第三,赞扬的态度。
所谓赞扬的态度,并非是肯定“小性儿”的作为,而是认为林黛玉“小性儿”的背后有一种支撑她“我行我素”的勇敢和坚持自我本真的理念。例如韶华先生说林黛玉反对虚伪,一向心直口快,一度任情任性“看来她孤高自诩,其实她是鄙视环境;看来她心胸偏狭,其实她是对现实的抵抗。”纵观现有的评论文章,对林黛玉的性格持赞扬态度的评论者占据了绝大多数。
第四,探寻根源的态度。
所谓探寻根源的态度,是指无论怎么评价林黛玉的“小性儿”,找到造成这种性格的根源才是重要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评论者们有一个几乎能达成共识的观点,那就是林黛玉身上有超强的“叛逆性”。例如陆侃如、冯沅君二位先生就认为,林黛玉在书中以一个纯洁、多才、多感、多病的孤女形象出现。在“缺少温暖的依人生活中,加强了她的孤僻、高傲、猜疑、伤感的性格。这性格中具有对封建官僚地主阶级的叛逆性。”这种“叛逆性”观点,在上世纪50年代风靡一时。
林黛玉性格中的“叛逆”到底存不存在,有些学者持否定态度。例如陈松柏先生认为,林黛玉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虽然不怎么符合封建伦理的要求,但是主要的原因并非是她要“叛逆”而为之,而是在一种不懂“规则”的状态下自然流露出的举动而已。陈先生说:“不了解封建伦理对一个闺中女儿的要求,不知什么是符合女儿‘身份’的,只要有人教她,她是乐于接受的,亦如心悦诚服于宝钗的指点那样。一个一旦明白了封建伦理的要求就乐意接受的女孩子,将怎么背叛自己所属的阶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