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警幻仙姑赋》赏析
(2013-09-27 22:11:23)
标签:
梦中风采红楼余地现实社会文化 |
分类: 红楼文化 |
《警幻仙姑赋》
一、原文: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
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
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
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
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
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
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羡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
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
其素若何?
春梅绽雪。
其洁若何,秋菊被霜。
其静若何,松生空谷。
其艳若何,霞映澄塘。
其文若何,龙游曲沼。
其神若何,月射寒江。
应惭西子,实愧王嫱。
奇矣哉!
生于孰地,来自何方?
信矣乎!
瑶池不二,紫府无双。
果何人哉?
如斯之美也!
二、译文:
她刚离开那茂密的柳林,走出芬芳的花房。
只要她到过的地方,鸟儿到因她的美丽从树上惊起飞翔。
她的脚步将要到的时候,身影儿早过了九曲回廊。
仙子的衣袖刚一飘啊,早闻到浓郁的兰麝芳香,
荷花般的衣袖将要动啊,先听到环佩声叮叮当当......
脸上的笑窝像是春桃啊,流云样的发鬚像青山堆在耳旁,
微张的嘴唇彷佛樱桃啊,石榴般的牙齿含着清香。
看那苗条而匀称的腰肢啊,颤摇摇像雪花在飞舞微风回荡,
和珠玉釵环的光彩相辉映啊,是描眉的“鸭绿”和贴额的“鹅黄”。
在万花丛中时隐时现啊,生气和高兴都是一样,
在清水池旁流连赏玩啊,风吹衣带是要腾空飞扬。
蚕鬚般的眉儿将要皱起啊,似乎想要说话却未发出声响,
像踏着莲花的脚步刚一挪动啊,想要停步却仍然走向前方。
我羡慕美人的优良品质啊,像冰那样,清澈玉那样洁白明亮,
我爱慕美人的华丽的衣裳啊,灿烂的花纹闪耀发光。
我喜欢美人的容貌啊,如同香料捏出玉石,雕成一样。
把美人的神态风度做个比方啊,像是风在飞舞,又如龙在翱翔。
他的洁白像是什么?早春的白梅带雪开放,
他的纯洁像是什么?秋天的葱草披层淡霜。
她安静时像是什么?犹如青松,生在幽谷那样,
她的娇艳像是什么?彷佛朝霞,映红清澈的池塘。
他的文雅像是什么?好像长龙,在曲折池沼里缓缓荡荡。
他的神采像是什么?犹如皎洁的月光照射清澈的秋江。
这样的容貌 ,往远说,要使西施惭愧,
往近点说,也使昭君羞愧难当.........
美人啊,你生在什么地方?
有来自什么地方?
你若不是才赴王母娘娘宴会回来的
-------瑶池里最俊俏的姑娘;
也一定是---------乘风吹箫飞去的
--------仙宫里无以伦比的弄玉下降.........
三、【赏析】
这是《红楼梦》中一首描绘人物的赋。“赋”是一种古代的文体,到汉代已形成了固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
如果说曹雪芹在《春梦歌》中着重写出警幻仙子对人世欢乐和青年男女恋情的看法和态度的话,那么在《警幻仙姑赋》中,则着重描绘警幻仙姑的美丽容貌和超凡脱俗的风姿气质。
为了表现仙姑的容貌与气质,曹雪芹运用了多方面的艺术手法,显示出曹雪芹描绘人物的高超才华。
《警幻仙姑赋》从内容来说,大体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首句“方离柳坞”起至“待止而欲行”,着重写仙姑容貌身姿;第二层从“羡彼之良质兮”至“月射寒江”,着重写仙姑的气质神采;第三层从“应惭西子”到末尾“如斯之美也”,对警幻仙姑进行总体式的议论和评价。下面我们将一起逐层解析。
第一层作者用了动态与静态、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描写方法,表现仙姑容姿的美丽。
曹雪芹一开始就对仙姑进行动态的描绘。作者以“方离”、“乍出”、“但行处”、“将到时”等词语,去表现仙姑由远至近的行踪,并以“仙袂乍飘”、“荷衣飘动”表现仙姑的举动,此处最为难得的作者还同时调动了读者的嗅觉和听觉,让读者闻到仙姑身上“麝兰”的芬芳,听到“环佩”的叮当。接着转入对仙姑静态的精细描绘,让读者真切的看到仙姑脸上醉人的酒窝,石榴子般的牙齿,还有头上“云堆”般的“翠髻”,以及明珠翠玉等首饰。然后又再度让仙姑“活动”起来,使其“出没花间”、“徘徊池上”,或写其“蛾眉颦笑”,或其写其“莲步乍移”等丰姿。这样由动态转为静态,再由静态转为动态,“动”“静”结合,交互描写,自然就增强了人物的立体感。
除此之外,曹雪芹还对仙姑的容貌进行侧面点染,那就是当仙姑一出现时,先不急于对肖像作具体描摹,而以“但行处,鸟惊庭树”来烘托其非凡的美丽,这样又给坊者予联想和想象的余地。
第二层,为了更好地突出仙姑超凡气质和神态,作者直接进入作品,接连用“羡彼……”“慕彼……”“爱彼……”等排句式,运用比喻对仙姑“冰清玉润的良质、“香培玉琢”的容貌,“凤翥龙翔”的神态等,进行描述和评价。接着改变句式,连用“其……若何”六个设问句,仍通过形象的比哈对仙姑的风采气质进行描写。以“春梅绽雪”和“秋菊披霜”形容仙姑的扑素和纯洁;以“松生幽谷和“霞映澄塘”形容仙姑的安详和艳丽;以“龙游曲沼”和“月射寒江”形容仙姑的文雅和神采。
第三层,这一层以上面两层为基础,对仙姑进行总的评价,运用对照的手法,将仙姑与人间的美女的和天上的佳丽来比较,来完成对仙姑这一女神形象的塑造。作者以仙姑芳容的目睹者身份,议论和评价仙姑,认为在警幻仙姑面前,连被世人公认为美女的西施和昭君都会自愧不如,就是连天上群芳汇聚的“瑶池”和“紫府”,也找不到一个像警幻仙姑那样美丽动人的女郎。
纵观全赋,我们可以说,采用动态与静态、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描写方法,在具体细致描绘人物的过程中,大量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最后又将警幻仙姑的形象与天上及人间的佳丽总体的比较对照,是《警幻仙姑赋》刻划人物,使之栩栩如生的有效的艺术手段。
四、评述
“警幻仙姑”是曹雪芹采取浪漫主义的手法,虚构出来的艺术形象。在她的引导下,贾宝玉梦游了她所管辖的太虚幻境,看到了金陵十二钗册子,听到了《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作者借仙境演绎现实,向人们暗示了四大家族衰败的结局,以及贾宝玉不可挽回地走向反封建的叛逆道路。“警幻仙姑”本来是受了荣、宁二公之灵的嘱托,要引导劝诱宝玉“入于正路”的。她引宝玉前来,“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要他“改司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但结果适得其反,宝玉仍然入了“迷津”,成为封建正统的叛逆者。
作者并没有把这位神话世界的主宰者写得象人间的统治者那样严肃、凶恶、虚伪,相反在曹雪芹的笔下,仙姑的容貌是那样美丽,体态是那样袅娜,性情是那样温柔,品格是那样诚挚。她“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敢于谈“情”说“爱”,具有现实生活中女性的一切美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民主思想,表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作者虚构“太虚幻境”,一方面是为了逃脱当时的文字狱,故意给作品蒙上一层迷离恍惚的面纱,另方面也是作品艺术结构的需要,作者通过警幻仙姑引出《红楼梦》十二支曲,这对于全书错纵复杂的故事情节起到了隐示作用。有的人认为“太虚幻境”是作者宿命论的反映,这显然是一种曲解。按照这个观点去解释《红楼梦》,那就成了一部宣传因果报应的迷信书了,哪里还谈得上它是一部形象的封建社会的没落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