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十首怀古诗绝底谜新探
(2013-08-17 23:43:57)
标签:
常理五首朱帘墨斗纨扇文化 |
分类: 红楼文化 |
早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清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浙江人周春(1729—1815)就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红学专著《阅〈红楼梦〉随笔》,在该书中作者披露了薛宝琴十首怀古诗的全部试猜结果,周春是第一个试图对十首怀古诗绝底谜进行“探隐索真”的《红楼梦》研究者。遗憾的是,书中未对这些谜底的试猜过程加以条分缕析,我们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甚至无从获悉作者具体的研究方法。二百余年来,对这十首怀古诗的研究者络绎不绝,研究的方法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众多的研究方法当中,人们忽略了用“潮州赋体谜”的手法来对其进行解读。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出生在江苏,曹雪芹和“吴门”文化的关系是密切的,其渊源是久远的。《红楼梦》中十首怀古诗绝底谜似乎与当时的“吴门谜风”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存在有某些必然的联系,故此采用曾受“吴门谜风”影响的“潮州赋体谜”所采用的扣合手法来研究这些谜作,自然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下面就《赤壁怀古》等六首怀古诗绝底谜略抒管见,以求教于方家。
《赤壁怀古》(其一)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此诗明咏的是三国时期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火烧曹操军队的故事,史称赤壁之战。清代的徐凤仪、张新之及当代的陈毓罴均认为此谜底是“法船”,笔者认为此底应为曹雪芹的本意。主要理由是:诗中第二句已经“叫响谜底”,句中的“空”拢意出“乏”,普通话中“乏(读fá)”与“法(读fǎ)谐音,而“舟”与“船”同义互扣,诗中其余三句描述出谜底的其他一些相关特征。谜底“法船”是一种迷信用品,据《旧京风俗志稿本》(1928年出版)的“中元法船”词条中载:“法船系用纸糊扎而成者,船上亦扎列和尚念经之形式,船头罗列种种鬼形。至夜请真和尚放焰口,然后将此纸法船焚化。”陈毓罴在其与刘世德、邓绍基合著的《红楼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一书中对《赤壁怀古》的试猜结果注释较为详尽,有关内容读者可以参阅上书,本文不作赘述。
《广陵怀古》(其五)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尽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此诗明咏的是隋炀帝修筑大运河的故事。清代的徐凤仪认为谜底是“柳木牙签”,当代的陈毓罴猜的谜底是“牙签”,笔者认为此谜谜底猜成用柳木制作的“牙签”是正确的。主要理由是:诗中第一句已经“叫响谜底”,句中的“鸦(读yā)”与“牙(读yá)”谐音,“转眼过”喻指“迁(读qiān)”,“迁”与“签(读qiān)”同音。次句隐喻指出谜底的质地,隋炀帝曾号召全民种柳护堤,并赐以重赏,唐?白居易的《隋堤柳》云:“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五百里。”故此“柳木”可由此而来。第三句指出谜底“柳木牙签”的保健功能,据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所记载:“(柳枝)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书中还载:“(用嫩柳枝)削为牙枝,涤齿甚妙。”诗中末句描写出人们剔牙时会与“口舌”频繁接触。
必须指出的是,上面笔者曾提到“潮州赋体谜”几乎不会出现谜面“抛荒”的现象,但《广陵怀古》中笔者所试猜和分析的结果却严重地存在着这方面的不足。原因是首句中的“蝉噪”二字无法自圆其说,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此诗中其他各句进行夹击猜射,其谜底为柳木制作的“牙签”是应该值得肯定的。但谜面的“蝉噪”二字究竟会扣合出谜底的哪个关键字眼,笔者不得而知,这一点还期望谜坛方家不吝赐教是盼。
《青冢怀古》(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笑,樗栎应惭万古羞。
此诗明咏的是汉代名女王昭君。此谜古今试猜者意见最为统一,居多认为谜底应为木匠所用的“墨斗”,笔者认为“墨斗”应是曹雪芹的本意。主要理由是:诗中第一句已经“叫响谜底”,句中的“黑水茫茫”喻指“墨”,“不流”与“停留”意义上相近,故可拢意扣合出“逗(读dòu,)”,普通话中“逗”与“斗(读dòu)”同音。次句诗意一语双关,“冰弦”和“拨尽曲中愁”明指“琵琶的弦”以及“弹出忧愁的乐曲”,但实际“冰弦”可隐喻成“墨斗的线”,而“拨尽曲中愁”却隐喻木匠使用墨斗可除去因木材弯曲难以加工而产生的忧愁。第三句隐指使用“墨斗”者应为“汉家(暗喻男人)”。末句中的“樗栎”本意为“无用的木材”,《庄子?逍遥游》中云:“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故此诗中末句才会有“应惭万古羞”之语。
《马嵬怀古》(其八)
寂寞脂痕积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此诗明咏的是唐代杨玉环(即杨贵妃)。此谜古今试猜者意见也较为统一,居多认为谜底应为“肥皂(或香皂)”,笔者认为“肥皂”应为正确谜底。主要理由是:诗中首句已经“叫响谜底”,句中的“脂”泛指动植物体内所含的油质,“脂痕”可暗喻“肥”,“积汗光”隐喻“澡(读zǎo,意为洗澡、沐浴)”,普通话中“澡”与“皂(读zào)”谐音。次句喻指用肥皂洗完衣服后,其带有脂痕和汗迹的污水将会随着流水付之“东洋(指往东流向大海)”。第三句和第四句可以理解成为:经过肥皂的洗涤和晾干后,衣服因为“风流迹(喻指风吹过)”,会使遗留在其上面的肥皂香味随着风吹而散发出来。
必须指出的是,“脂”字的本义还有“含有油质的化妆品,特指胭脂”的意思,用“脂”来拢意扣合“香”勉强也说得过去,如此说来,此谜若猜射为“香皂”似乎也还可以。
《蒲东寺怀古》(其九)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此诗明咏的是《西厢记》中的红娘。此谜古今试猜者意见分歧最大,试猜出来的谜底有红天灯、骰子、竹帘(竹门帘)、鞭炮等近十种,笔者赞同“竹帘”的观点,但经过深入的研究,笔者斗胆认为,此谜谜底猜射为“朱帘”会更加恰当。主要理由是:诗中第一句已经“叫响谜底”,句中的“红”扣“朱(读zhū)”,普通话中的“朱”与“竹(读zhú)”谐音,而“骨贱最身轻”可喻指“廉(读lián,意为廉价的)”,“廉”与“帘(读lián)”同音,由此看来若猜为“竹帘”是解释得来的,但此谜若抛开“朱”与“竹”谐音的环节,将谜底直接猜射为“朱帘”会更合适,“朱帘”指的是“红漆竹帘”,这种俗物在《红楼梦》章节中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诗中次句隐喻谜底须经过(篾匠)的“掖”和“携”(喻指编织)方可形成。第三句隐喻谜底会经常被人们所吊挂起来,扣合的时候诗句中的“夫”作为语气助词理解。第四句隐喻着“竹帘”被人们吊起后,还必须用“钩(读gōu,与“勾”同音)”将其固定住。
《梅花观怀古》(其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此诗明咏的是汤显祖《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此谜古今试猜者意见较为统一,居多认为谜底应为“纨扇”,笔者认为“纨扇”应为此谜的正确谜底。主要理由是:诗中首句已经“叫响谜底”,句中的“不在”喻指“完(读wán,意为消耗尽)”,普通话中“完”与“纨(读wán)”同音,“梅”扣“木”,“柳”象形扣合出“彡”,“木”和“彡”缀合构成“杉(读shān)”,普通话中的“杉”与“扇(读shàn)”谐音。次句隐喻“纨扇”上通常绘画有“婵娟(喻指美好的事物)”的图案。第三句中的“春香”明指杜丽娘的丫环,但实际隐喻着人们要使用“纨扇”的话,必须等到春天以后方适合拿出来。第四句明指杜丽娘在中秋之夜死后,直至次年夏天还魂的情节,在谜中却隐喻着当秋风吹起时,“纨扇”就得收藏起来,要等到明年春天后方能重新使用。
综上所述,在已“破解”出来的六首怀古诗绝底谜中,我们可以发现二个较为显著的特征。其一、只有《赤壁怀古》(其一)是在诗中第二句“叫响谜底”,其他五首均是在诗中第一句就“叫响谜底”;其二、只有《梅花观怀古》(其十)中采用象形手法扣合较为特殊,其他基本是采用会意和谐音相结合的手法进行扣合。我们是否可以依据这些基本特征,而为彻底“破解”其他四首怀古诗绝底谜提供一些启示呢?
结语
鲁迅先生在《〈绛花洞主〉小引》中写道:“《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读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总之一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在我们针对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十首怀古诗绝底谜而言,他们自问世以来,红学界和灯谜界的众多试猜者也是各执其词,众说纷纷,莫衷一是,这事当属常理。但笔者深信,只要大家集思广益,多加探索,全面破解这十首怀古诗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