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红楼文化 |
有个疑问: 很多分析红楼的文章,总是说书上的草蛇灰线。然后推论结果。 结局的对错先且不论。先看看书中有结局的几个人: 可卿,尤二姐,尤三姐,金钏,晴雯 等。作者有没有给我们草蛇灰线?
比如,可卿,晴雯等人的结局。 前文有暗示吗?暗示和结局相同吗? 册子里写了结局,文章里有没有暗示结局的文字呢,而通过这些文字和暗示,我们可以推断出某个人的结局?比如,作者有没有通过暗示,说明金钏跳井? 或尤三姐自刎?反正我没看到。
难道曹雪芹知道红楼写不完,就故意在前文给我们的后文留下些暗示。告诉我们那些没写完的,你们要从前文的字里行间找结局? 抑或的我们搞错了?本身就没什么草蛇灰线,而是我们自己过分解读, 把红楼看成了谜语书。
所谓“草蛇灰线”云云,应该是脂批所云!
举一例:
第21回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
一时事毕,两个又海誓山盟,难分难舍,【庚辰夹批:着眼,再从前看如何光景。】此后遂成相契。【庚辰(戚序、蒙府)夹批:趣闻!“相契”作如此用,“相契”扫地矣。】 【庚辰眉批:此段系书中情之瘕疵,写为阿凤生日泼醋回及“夭风流”宝玉悄看晴雯回作引,伏线千里外之笔也。丁亥夏。畸笏。】…………
这句话,你看出晴雯的结果是什么? 看出晴雯是怎么死的?
所谓“草蛇灰线”云云,脂砚斋或者畸笏叟之所以这样讲,最关键的一条,他们应该是前、后的文章都读过了!!前后文都读过了,发现前文的描写是后文的伏笔,所以才有“草蛇灰线”的批语!这个过程,貌似是很清爽的。
再以21回的这条脂批为例————
为阿凤生日泼醋回及“夭风流”宝玉悄看晴雯回作引,伏线千里外之笔也。
按照脂批的意思,21回出现的这个多姑娘,跟76回出现的灯姑娘,其实是一人!
看看77回的描写————
这晴雯进来时,也不记得家乡父母。只知有个姑舅哥哥,专能庖宰,也沦落在外,故又求了赖家的收买进来吃工食…………若问他夫妻姓甚名谁,便是上回贾琏所接见的多浑虫灯姑娘儿的便是了。目今晴雯只有这一门亲戚,所以出来就在他家…………
前后文对照,这一脂批所谓“伏线千里外之笔”,确实言之不谬!
我之所以拿这条脂批举例,一来现在《红楼梦》只有前80回传世,所以有些脂批提示的“伏笔”的情节却出现在80回之后了,已经不大容易去印证。
而21回的这条脂批所提“伏线”出现在77回!是可以去印证的!
通过印证,至少可以证明这里的所谓“伏线千里外之笔”并没有瞎说!
至于说其他,比如有人分析,既然袭人、琪官靠一条红腰带后来联系在一起,那么林妹妹、北静王之间在后来会不会有所联系呢?!
这些分析,确实有点荒诞不经了,如果去批评这些分析,倒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对“伏笔”、“伏线”的字眼都一概的去排斥,就失之偏颇。
还有一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无论脂砚斋和畸笏叟,还有其他的几人,这些批书人(我这里的所说的批书人是指与作者曹雪芹关系密切的那几个人!他们在《红楼梦》上的批语,现在一般统称为“脂批”)几乎都没有预想到200多年之后《红楼梦》只有前80回传世的!所以说,脂批的一些提示,带有随意性,属于有感而发,…………象上面提到的21回的那条脂批,批书人是在读了77回之后再重新再读21回之时,批上了“伏线千里外之笔”云云。
可以肯定的一点,无论批书人(不管是脂砚斋还是畸笏叟,或者其他人)所批“伏线千里”也好,“草蛇灰线”也罢,都不存在什么“猜谜”的可能!!
很重要的一点,这些批书人大多数是通读了全本《红楼梦》的110回内容的!!他们比我们幸运!因为我们现在只能读到《红楼梦》前80回!这些批书人中的大多数人,也不会预想到200多年之后的《红楼梦》只传世前80回!所以,苛责脂批没有提示多数人物的最终结局,有点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