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砚斋是史湘云的生活原型
(2013-08-04 22:38:46)
标签:
夫君架子怡红院命运亲朋好友文化 |
分类: 红楼文化 |
本人主要围绕湘黛钗人物的真与假,探讨史湘云才是有生活原型的真人物,黛钗是没有生活原型的假人物,是用来帮助史湘云说明其生活原型脂砚斋的。雪芹以假说真,不过是想以假隐真。本文重点就说明人物有真假的八个方面中的三个方面,即历史资料、脂批、语言的寓意暗示,再看湘云之真、黛钗之假。
一. 史湘云之生活原型的家世与身世。
从脂批可知史氏太君贾母是史湘云的祖姑,而贾母的生活原型是雪芹的祖父曹寅之妻、历史人物李煦之妹。从而可知史湘云的生活原型是李煦的孙女,我们且称之为李姑娘。
1. 李姑娘出身侯门。
李姑娘的祖父李煦(曹寅的大舅哥,雪芹的舅爷),因康熙帝南巡接驾有功,被封官大理寺卿。雪芹祖父曹寅(当时任江宁织造一职)诗集中称李煦为“大理”。
2. 李姑娘身居富贵。
毫无争议的考证表明,李煦家有一个园子,中建竹阁,与红楼书中藕香榭的规制一样。由此可见李家的气派与富有。这与史湘云的判词断曲说的“富贵又何为”、“纵居那绮罗丛”是一致的。
3. 李姑娘经历了抄家的劫难。
雍正称帝后,残酷镇压与他争夺王位的手足兄弟,同时对他父亲(康熙)的政治亲信也不予放过。废太子胤礽(雍正的哥哥)也就成了雍正(胤禛)极力打击的对象(后被囚死)。由于李煦和皇八子允禩有来往,皇八子也和胤礽一样,都是雍正打击的对象,胤礽、允禩等坏了事,李煦一家也和曹家一样跟着倒了霉,李煦在苏州的家产被查封,家口也遭变卖。在雍正二年十月十六日,总管内务府的大臣有一道奏折,其中有云:
准总督查弼纳来文称:李煦家属及其家仆钱仲蝽等男女并男童幼女共二百余名口,在苏州变卖,迄今将及一年,南省人民均知为旗人,无人敢买……现送到人数共二百二十七名口,其中有李煦之妇孺十口,除交给李煦外,计仆人二百十七名,均交崇文门监督五十一等变价……
“李煦之妇孺十口”,其中就包括李姑娘。李姑娘出生于康熙55年(丙申1716),(待后文说明)。雍正一年时李姑娘八虚岁。妇孺十口中却不包括李姑娘的父母,因李姑娘的艺术化身史湘云的判词断曲有“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及“襁褓中父母叹双亡”之语,可知李姑娘的父母在李姑娘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必须注意的是,上述奏折所述还是雍正一二年的事态。到雍正五年二月,李煦又因曾买苏州女子送于雍正的死敌阿其那的罪发,刑部依“奸党”例拟“斩监侯秋后斩决”,雍正下令“著宽免处斩,流往打牲乌喇”的时候,那李煦及妇孺的命运可以想见。到雍正五年底李煦一家被抄家。根据内务府大臣奏折的反映,李家家口是雍正二年由苏州回到北京,家产却大都在苏州。
4. 李姑娘成了雪芹儿时的伙伴,并结下木石前盟
李家妇孺于雍正二年十月前后回到北京,李姑娘从小没了爹娘,只好跟着李鼎(书中即史鼎)叔婶生活,书中多有这方面的反映。曹家也于雍正五年底在南京的房产等被抄没后,于雍正六年迁居北京。从此曹家——姑奶奶家也就成了李姑娘经常居住的地方,李姑娘与雪芹也就成了同吃同睡、青梅竹马、淘气嬉戏的伙伴,二人并结下了“木石前盟”。“木石前盟”始见于红楼梦 曲<<终身误>>。
怎样的盟才是“木石前盟”?周老是这样解释的:“石”是石头,是雪芹的自称;“木”是树,不是草,而李姑娘的姓氏却是李树的李,正是木。可见雪芹与李姑娘小时候结下的盟就是“木石前盟”了。那这个盟的内容又是怎样的呢?周老又说,小男小女,二孩自幼同处,俗套叫“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二人会天真无邪地说:“咱俩等长大了,就拜天地。”雪芹与李姑娘就是这样一种至亲至契的关系,反映到书中就是宝玉与湘云至亲至契的关系。
我非常赞同周老的解释,如果有读者对石头是雪芹的自称表示不解,我已于“从自况的角度看红楼人物之续—”—文说明,贾宝玉谐音假宝玉,其隐义之一就是真石头,鉴于小说的自况性,指的就是作者曹雪芹。
以上即是史湘云的生活原型李姑娘的家世身世的基本情况。其中所采用的历史资料,多来源于周老的《红楼十二层》及《红楼夺目红》二书,其中也融入了自己的分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让读者认可李煦的孙女李姑娘是书中人物史湘云的生活原型,并对李姑娘的家世身世有一个比较真实、客观、全面的了解,从而看清红楼人物谁真谁假。
二. 从脂批看脂砚斋是史湘云的生活原型。
周老读脂批,首先悟得是一女流声口;再则惟其脂砚是史湘云的生活原型,故一切合符合榫。下述三例脂批,于史湘云的关系极为密切,读者读之,看是否于周老有同样的感受。
例一.书第五回,在史湘云的断曲《乐中悲》中,起句便是;“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此处一旁有脂批云:
意真辞切 ,过来人见之不免失声!
湘云是父母双亡的,脂砚既是过来人,说明她也是饱尝了父母双亡的滋味的。可见脂砚斋最有可能是史湘云的生活原型。
例二.书第三十八回,众人到了藕香榭,贾母抬头看到藕香榭的匾额,便追述起娘家“枕霞阁”的遗事来。(前文已述,李煦家正有一个园子,其竹阁的规制与藕香榭一样。)脂砚在此批注说:
看他忽用贾母数语,闲闲又补出此书之前,似已有一部《十二钗》的一般。令人遥忆不能一见!余则将欲补出枕霞阁中十二钗来,岂不又添一部新书?
湘云是贾母的内孙女,且与38回被宝玉认定为“枕霞旧友”,湘云才是贾母自家的人,湘云才最有资格补出枕霞阁十二钗这部新书来。此话却被脂砚 说出,观此可知,脂砚其人最有可能是书中史湘云的生活原型。
例三.书第三回,形容宝玉有“色如春晓之花”之语,下面夹批云:
“少年色嫩不坚牢”以及“非夭即贫”之语,余犹在心。今阅至此,放声一哭!
雪芹是宝玉的原型,说宝玉“面如春晓之花”实指雪芹“面如春晓之花”。脂砚“今阅至此,放声一哭”,是说明“少年色嫩不坚牢,非夭即贫”得到了应验,即指雪芹不但贫了, 而且早逝了。同时也说明脂砚雪芹最有可能是夫妻关系, 如果不是至亲至近的夫妻一般的关系,何来“放声一哭”?而且书中判词断曲明言夫君早逝的就是史湘云,由此可知脂砚斋最有可能是史湘云的生活原型。
如果脂砚斋真是 史湘云的生活原型,那脂砚斋、李姑娘就是指同一个人,即先是雪芹表妹、后来成为雪芹妻子、并为雪芹批书的那个人。李姑娘,脂砚斋只是一个人某一年龄段的称呼、自称。
三. 史湘云说明了自己的生活原型什么?
作者出于真事隐的考虑,决定了史湘云只能是或明或隐的表现说明自己的生活原型某些方面的信息。我们且假定李姑娘、脂砚斋就是史湘云的生活原型,以下说的史湘云怎样怎样,其实就是李姑娘、脂砚斋怎样怎样。
1. 史湘云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姐妹。
书第32回,史湘云同袭人说起宝钗:“我但凡有 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没妨碍的!”说着,眼圈就红了。
2. 史湘云打小跟着二叔婶过活。
书第31回“史大姑娘来了”,王夫人因笑道:“也没见穿上这些干什么!”湘云笑道:“都是二婶娘叫穿的,谁愿意穿这些!”
书第49回,有如下记述:当下安插既定,谁知忠靖侯史鼎又迁委了外省大员,不日要带家眷去上任,贾母因舍不得湘云,便留下她了,接到家中。此处实有所隐,因按我“宝玉的婚事”一文的说法,书第37 回 之后宝玉、湘云就已结婚了。
3. 史湘云经常来荣府长住。
书第20回、第31回,湘云两次来荣府都是回的“史大姑娘来了”,给人的感觉是史湘云经常来荣府。书第21回有“湘云仍往黛玉房中安歇”之语,即是说湘云每次来都是这样,也是说湘云经常来荣府。走的时候又是依依不舍,如36回湘云走的时候嘱咐宝玉道:“就是老太太想不起我来,你时常提着,好等老太太打发人接我去。”可见湘云是来了不想走,走了就想来 。
4. 史湘云同贾宝玉打小就很亲近。
书第20回说明:湘云睡觉,露了膀子,宝玉见了叹道:“睡觉还是不老实,回来风吹了,又嚷肩膀疼了。”一面说,一面轻轻的替她盖上;宝玉就着湘云的洗脸水洗脸,且从来都是这样;湘云为宝玉梳辫子,且从来都是这样。——俨然一对小夫妻。
5. 史湘云透露了自己和宝玉定婚的信息。
书第31回,众人在说湘云的淘气,王夫人道:“只怕如今好了。——前日有人家来相看,眼见有婆婆家了,还是那么着?”书第32回,袭人问湘云:“大姑娘,我前日听见你大喜呀。”湘云红了脸,扭过头去吃茶,一声也不答应。可见湘云是默认自己定婚了。其实从本次来史湘云的特殊装束就可看出端倪,湘云说的“都是二婶娘叫穿的,谁愿意穿这些!”的话,不仅是指穿的多,更是隐指穿的好。湘云这次来,是以崭新的风貌呈现在荣府众人面前的(书第36回湘云走时,又有照应之笔:忽见湘云穿的齐齐整整的走来。)如果这种呈现只是想说明自己定婚了、定婚的对象且同荣府没有直接关系,这种呈现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从32回湘云与袭人当着宝玉的面的对话中即可感受到湘云是和宝玉定婚了,湘云说袭人因许配给了宝玉,(书第6回有述,袭人自知贾母曾将他给了宝玉。)而在湘云面前装大;而袭人却说湘云先还“姐姐”长“姐姐”短的,哄着替梳头洗脸,如今拿出小姐款儿来了,你既拿款(摆出身分、架子),我敢亲近吗?如果湘云袭人所许配的人不是同一个人——宝玉,袭人的装大、湘云的拿款又有什么意义呢?之后又有湘云劝宝玉仕途经济的话,主要还是在说明此时湘云的身分——是宝玉的未婚妻了,她有这个资格劝说宝玉。
6. 史湘云只为宝玉做针线上的事。
书第32回,袭人对湘云笑道:“你又糊涂了!你难道不知道:我们这屋里的针线,是不要那些针线上的人做的”。史湘云听了,便知是宝玉的鞋,因笑道:“既这么说,我就替你做做罢。”我们知道,书第27回,贾探春给宝玉做过鞋,书第62回,宝玉过生日,舅母(王子胜那边)、嫂子(尤氏)送过鞋,可见为人做鞋,都是给自己比较亲近的人,湘云知道是宝玉的鞋方给她做,可知湘云宝玉二人关系非同一般。
7. 湘云与宝玉结婚之禧也是湘云说明的。
书第38回,湘云请贾母等众人赏桂花,并在藕香榭摆下酒席招待众人。其实欣赏的两棵桂花(为何不多不少只有两棵。)即隐指湘云、宝玉这一对新人;湘云作东招待众人实隐湘云娘家招待迎亲之人。(之后的“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实隐招待新亲及招待亲朋好友。)
再说众人来到藕香榭,贾母一面同湘云等说着话,一面又看见柱子上挂的黑漆嵌蚌的对子(实即婚联),特命湘云念道:
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泻竹桥。
要想明白贾母的用意 ,先来看一下对子的意思。因芙蓉花是林黛玉的象征,(见书第63回,黛玉伸手取了一根签,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花,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说“芙蓉影破归兰桨”(芙蓉花的影子在小船上动荡),即是 说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姻缘就象一个影子。而下句的香隐湘,指史湘云,菱藕香深泻竹桥(菱藕的香气弥漫竹桥内外),即是对湘宝婚姻的认可。至此,我们似乎知道了贾母特让湘云念此对联的用意:旨在提醒读者,这是在为宝湘操办婚事。
贾母的用意,也能从藕香榭这一名称的谐音看出。因藕香谐音偶湘,即有使湘为偶——使史湘云成就配偶的意思。可见藕香榭也就成了为史湘云操办婚事的地方。
也许雪芹还怕读者不明白这层寓意,又特意让贾母抬头看藕香榭这一匾额,回想起小时候自己娘家也有一个亭子,叫做什么枕霞阁,又讲述了自己有关枕霞阁的旧事;又让宝玉为湘云起别号为“枕霞旧友”,改“湘”为“霞”。所有这些记述,都是为了让读者通过史湘云同枕霞阁之间的联系而联想到史湘云同藕香榭之间的联系,从而看破藕香榭大摆酒宴(命支应的婆子并小丫头等也都坐了,只管随意吃喝 。)原来是在为湘云宝玉喜庆新婚。
8. 史湘云婚后生活很惬意。
书第49回,“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显然是以湘云为主角,但读者一般很少注意到,这已是湘云的婚后生活情景了。
书第62、63回,通过给宝玉过生日 ,反映的也是 湘云的婚后生活情景。湘云为什么吃醉了? 只因当日不但是宝玉的生日,也是湘云的生日;湘云为什么寓在怡红院?只因当时的宝玉湘云早已是夫妻关系了。
上述例举有关史湘云身世的信息,都是湘云亲自出面或明或隐表现说明的。同时也展现了自己性格中开朗、大方、爽快、坦荡的一面。
四. 黛钗说明了史湘云的生活原型什么?
林黛玉、薛宝钗是没有生活原型的虚构的假人物,主要是用来帮助史湘云说明其生活原型脂砚斋的。如果对这句话作一解释的话,不仿打个比方。比如脂砚斋有一百个信息需要说明,由史湘云直接说明30个,由林黛玉说明30个,由薛宝钗说明30个,再由其他人说明10个。这就是上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总之,如果没有黛钗等人的参与,就无法充分表现脂砚斋。史湘云既是脂砚斋的艺术化身,也可以说黛钗是用来说明史湘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