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身养性,保持一种内心的平静

(2013-08-04 11:32:24)
标签:

逆境

就是

之争

目标

价值观

情感

分类: 处世交友

修身养性,保持一种内心的平静



我们先来看一下《孟子·尽心上》记载着孟子与宋勾践的一对话,原文如下: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 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天下。”

这段话的大意是: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吗?我告诉你方法。人们理解你时,要内心喜悦;不理解时,也要怡然自得。” 宋勾践问道:“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孟子说:“尊崇事物的规律,喜爱道义,就可以这样了。因此具有追求的人,穷困时不失去担当的道义,显达时不违背道义。穷困时不失去道义,所以能够保持自己;显达时不失去道义,所以人们对你保持期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泽惠人们;不得志时,高尚的自我修养表现出来。穷困时善于保持自己的修养,显达时在天下干出一番事业。”

修身养性是古代知识分子所终身倡导和身体力行的。要时刻保持一种喜悦的心和独立的情操,就要不断地加强修养,增强内心的坚韧之力。

不做事便罢,要做事就有得失心。做事时内心的渴望、筹划、努力,期望着做好,梦想着成功。可是,一旦失败或者遭到非议,自然会痛苦烦恼,恐惧忧虑。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很自然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人是欲望和目的结合的动物,当产生某种欲望时,在大脑上刻下印记,大脑指挥神经和身体配合,引起生理的反应,一段时间内不断在大脑身体上复制这些印记,成为一种习惯和惯性,一旦达不到期望值或者受到阻止,绷紧的神经突然遭到打击,一时无法调整,就会产生身体和心灵的痛苦和烦恼。就如一辆极速行驶的车辆,突然受到撞击,车身颠簸,遭受损害。只是修养好的人如同保养好的车有相同之处。性能良好具有各种防范措施的车,能够承受撞击,损害不大。善于修养的人,通过身心锻炼禀赋良好的自我修养,具有抗击力、抗挫力、抗压力,并且预见到可能发生的打击,进行巧妙的回避和调适,是可以避免受到身心的伤害的。

做人就难在这里,修养的高低也就于此定下了轩轾(指高低轻重xuanzhi)高下。人生大可以不做事,把什么都看淡,什么都无所谓,不求则无欲,无欲则没有得失心,这样就不会遭受失败的打击,也不会有荣辱之分。时事风云,英雄成败,王侯将相,烽火硝烟,皆可以与我无关,我做我做我的小国寡民则可。顶多别人笑话,说你庸俗,碌碌无为。人,皆人也,人能为,而我乃不能为乎?只要受过一定的教育,谁不想做一番事业,出人头地,扬眉吐气,生当作人杰?要做事,就包含了忧虑、担心、荣辱、成败等等因素。做事需要动力,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需要全力的付出,需要强烈的荣辱心,需要对成功的极大的渴望。然而,既然做事就有成败之分,既然是欲望,人人皆求之,得者欢喜,失者沮丧。我们所有的努力,只是希望活得更好,更幸福,如果全力以赴,尽心竭力,遭遇到失败和屈辱的打击,还不如无所事事的凡人,那么所有的付出又何必呢?起码不能失去我们幸福的底线。人生就存在一个悖论,一方面要看重荣辱、成败,对成功和荣耀具有极强烈的渴望,把这作为一种人生的原动力,才能促使我们去向成功和目标奋进奔跑,另方面也要把荣辱、成败看淡,以承受可能的打击和失败、练就一副金刚不坏之身心。一方面全力以赴,一方面又能轻身而退。这就需要修炼身心,增强心理素质。

人生就这样充满着矛盾,在一个人身上必须具备两种“相反”的心理素质和矛盾的价值观。同一个人,在从事追求自己的伟大的事业中,既要表现为强烈的欲望、渴望、奋进、速度、荣辱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决绝的英雄气魄,同时,又要在身体和心理上蕴含着一种淡薄、无欲、宠辱不惊、成败无所谓、笑看花开花落的的人生境界,因为只有具有了这种境界,你才可以承受失败的打击,荣辱的变异,从而当面对人生的磨难时才能调节好身心,修身养性,休养生息,为着人生远大的目标,准备下一步做百折不挠的冲击。否则,一旦受到失败的打击和荣辱的考验,自己就会垮下,内心的挣扎和现实的反差,就会把你打倒,不用别人。看淡了,才能放下,才能轻松,也只有看淡了才能奋起,举重若轻,泰山崩于前而眼不眨,否则树叶掉下怕砸到头上,遇到小的挫折就郁郁不安,恐惧烦恼,何以担当人生的大业?

由此我明白了古来的一些风云人物,为什么在功成名就之际,渴望过一种隐士的生活,因为他们的内心在承受着荣辱的煎熬、在规避着可能的挫折和失败;为什么一些名闻天下的知识分子,远离庙堂而喜欢渔樵般的隐居生活,或者遁入空门谈经论道,因为他们精通了历史,看穿了人生的沉浮,内心载不下许多愁。处于荣耀巅峰的人,你剥夺他的荣耀等于要命,可是一旦“要命”——当遭受失败时,在生与死之间抉择,在囹圄和自由之间抉择,他们反而想过一种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的,什么荣辱,什么成败,都不如“安身无事”的自由身为好。明白了这一点,就明白了为什么有的大官显贵在宫廷或者官场斗争中失败,渴望着普天下最低的要求——当农民种田。

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范蠡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受到越国勾践赏识。经过十年艰苦的努力,帮助勾践消灭了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他却化名为鸱夷子皮,离开了荣华富贵的朝廷,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赞叹道:“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秦末汉初的张良祖籍河南,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他自幼研习《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协助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夺得天下。待大功告成之后,联想范蠡、文种帮助越王消灭吴国后的或逃或死的下场,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及时功成身退,摒弃万事,修道养身,静居行气,崇信黄老之学。而与他当年一起东征西讨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彭越却被害死。当世之人刘某作为开国元勋,当年担当治国安邦的大业,何当意气风发,而当失势之时,也不想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只想回故乡种地却得不到允许,受尽凌辱而下场悲惨。

既要渴望,又要淡薄;既要勇猛,又要柔弱;既要进取,又要退缩;既要担当,又要放弃;既要胸怀天下,又要安于蜗居;既要承担荣耀,又要承担屈辱;既要日夜思之,又要轻松放弃;既要担当担心,又不恐惧不安;既要富贵,又要具有富贵于我如浮云的达观,等等,这就是人们的两难的自我修养,这就是矛盾的人生,这就是人生的境界,这就是我们要修的一颗琉璃心。

世间的万事万物,一颗柔软的方寸之心,屹立于天地之间的七尺之躯,如何修炼,如何修身养性,才能适应世界,才能无论何时何地,身居茅屋或者华屋,身处逆境或者显达,承受屈辱或者荣耀之时,都保持一种内心的平静,拥有一颗快乐、向上的心,永远的自在、安详、自乐、愉悦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