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随想录之五
(2013-07-12 11:00:05)
标签:
宝玉偈随想朋友心有灵犀因素 |
分类: 红楼文化 |
(十)再议薛小妹广陵怀古之谜
看《红楼梦》一书,有时让我赏心悦目,开怀大笑;有时让我凄风苦雨、黯然泪下;有时又让我抓耳挠腮,冥思苦想......比如书中的诸多谜语,一时找不到确实可信的谜底,就让我深以为恨,恨曹公为什么不直接了断地把答案告诉我们,省得后世读者为此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就像薛小妹新编怀古之处,就让我颇对作者不满,你看他仅言“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一句之后,便毫无下文了,硬生生地让我们这些爱红者们忍受这种求之不得、弃之不能的煎熬。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能不说曹公“冷血无情”,能不令我等对其爱恨交加?
暂且还是回到正题,还是接着前人的脚步来继续猜猜薛小妹的怀古十首,纵然明知道得不出一个令大家都能信服的答案,但还是要绞尽脑汁地去猜、猜、猜,谁叫我们这些个中人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呢?
首先我们来猜猜薛小妹的广陵怀古之谜,谜面是,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之前就此问题搜索了一下天涯的相关帖子,其中解析的比较合理的有“柳絮说”、“牙签说”、“巴斗说”、“簸箕说”,甚至还有雨后君的“柳哨说”等等。总之,大家一般都认为谜底的是一种跟柳树有密切关系的东西,至于具体为何物就莫衷一是了。
综合前人的已有解读,我认为前人的“柳絮说”,最为可信。也许诸君要问,既然服膺此说,又为何要再来猜测呢?其中的原因是,我觉得前人虽然给出了一个可信的谜底,但却没有给出一套令人信服的解释,致使不少人在看了他的文章之后,感到牵强,大大地影响了这个正确答案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在此,我要做得正是在已有解读之上,补充一些自己的认识,希望能够起到强化谜底可信度的效果。
好的,终于可以切入正题了。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薛小妹写下这十首怀古时候正值隆冬,她不禁想起了盛夏时节在扬州看到的那隋河两岸的风景:碧波如穀、柳色如烟,白絮如雪,树上更是一片蝉噪鸦啼。在这寒风凛冽之际,江南美景是否也会像现在的北国一般的黄叶凋零、蝉鸦俱无呢?前两诗句表达了诗人那种阅尽盛衰、人事代谢的历史感慨,同时也暗含了贾府同样避免不了盛极而衰的必然结局。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提及隋堤,自然会想起那位开通千里隋河的隋炀帝,结尾两句写得正是炀帝一世风流,更招万世诟骂,其开通的隋河虽纵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但为风流所误,终被后人纷纷口舌的唾沫星子所淹没。作为怀古诗,用此两句作结,也很好地道出了诗人的胸中块垒,认为隋炀帝如果不是因其风流,其历史功绩自然会后世承认,而不至于引来纷纷口舌。作者与皮日休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所表现的思想是比较一致的。
如果说薛小妹的这首广陵怀古是一首普通七绝的话,解读到这里可以说基本就可以结束了。但它偏偏又是一首谜语诗,所以,我们还得接着分析其中隐含的谜底。
通过上面对此诗的详细解读,我认为谜底必修符合两个非常关键的要求,一是谜底肯定是与柳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二是谜底一定跟“风流”有关,但本身实际又跟“风流”无关的某样东西,换言之,此物就是因为背上了风流的名号,才空惹上纷纷口舌的。
现在,我们不妨来对照一下已有的答案,比如“牙签说”,首先不说用柳条做得牙签非常少见(非俗物),对于第二个要求更是显然不符。
还有“巴斗说”和“簸箕说”,虽然该两种东西既是由柳条编制而成,也是农家俗物,但却也不符合上面的第二个要求,巴斗虽然沾上了“才高八斗”的风流名号,但却没有因此负上骂名,而簸箕一物更是与风流和口舌无关。至于雨后君的“柳哨说”也是不符合此处的第二条件。
最后,我们来看看“柳絮说”,首先柳絮作为极为平常普通的东西,符合薛小妹的俗物要求;其次柳絮作为柳树之花,与柳树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然也符合上述的第一个要求;另外,柳絮作为一种柳树开放的花卉,东风吹过,便如同雪花般随风而舞、飞扬飘撒,只不过是因为其细碎轻盈的自然特质所致而已。但那些寻愁觅恨的文人骚客却把柳絮这种特性丰富地联想成了“水性杨花”的风流品性,以致让与风流毫不相关,本为清白的柳絮,在诗人眼中一度变成了“荡妇”的代名词。比如杜甫《绝句漫兴》之五就有:“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而《红楼梦》第七十回在写宝钗作柳絮词时,成宝钗笑道:“(大家所作之词)终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其所作柳絮词中的“好风频借力, 送我上青云”做得就是翻案文章,俩堂妹之间可谓心有灵犀。所以,我认为“柳絮说”很好地满足了最为关键的是第二个要求。
综合上述可知,“柳絮说”很好地契合了谜面所透露出来的几个关键因素。因此,我认为薛小妹的广陵怀古的谜底应该就是柳絮,起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的答案了。
(十一)湘云<<点绛唇>>解味
薛小妹之前就有湘云的谜语:【湘云笑道: "我编了一枝<<点绛唇>>,恰是俗物,你们猜猜."说着便念道:"溪壑分离, 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众人不解,想了半日,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 也有猜是偶戏人的.宝玉笑了半日,道:"都不是,我猜着了,一定是耍的猴儿. "湘云笑道:"正是这个了】
认为俗物一定要是“人工的日常用具”的朋友不妨看看,这里湘云同样点明谜底是俗物,但却也不影响正确的谜底是“耍的猴儿”。不知这些朋友看了之后,是否还会认为柳絮不符合俗物要求的。
当然此处摘引文中这一段话,主要不是为了支持我的“柳絮说”而又找来了新的证据。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其中湘云的这枝<<点绛唇>>,作者是另有所指的,加上此谜唯独宝玉猜中,更觉其中有深意存焉。
在此,我不妨说说个人的一些体悟,如有悖谬之处,还请诸君多批评指正。
我认为,湘云的这支<<点绛唇>>谜面说的是“耍的猴儿”,但在此谜的后面隐含的却是史湘云和贾宝玉两位人物的最后结局。
对于“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已让无数红迷争论百年,却仍无定论。而我对于本回目的理解是,其中的“白首双星”指的自然是宝玉湘云两人,但并非如周汝昌等人认为的是宝玉湘云最终结尾夫妻并一直到老,而是认为宝玉和湘云两人,一个是出家做了和尚,在古刹青灯之下,让自己慢慢变老;一个是终成寡妇,在独守空房的岁月中,把青丝一根根染为霜雪。
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做过多的论证。如有时间,容日后细论。在此,仅从对湘云的这支<<点绛唇>>的解读,作为一个方面来印证我上面那个看法。
“溪壑分离, 红尘游戏,真何趣?”谜面的意思是,猴子离开生我养我的自然栖息之地,被捉到了市井人间供人取乐,但这般逗笑又有什么趣味呢?我认为除了这层表面的意思之外,作者还有一个寓意就是,暗示了湘云和宝玉的婚姻都终将破裂,认为世间婚姻这种红尘游戏,没有什么真正的趣味,有的只会像猴子离开溪壑一样被造化捉弄。
“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末尾两句除了道明耍的猴儿要被割去尾巴之外,更深一层的意思,是透露了宝玉和湘云的婚事“后事终难继”,在悟到了“名利犹虚”之后,一个出家一个守寡,俱为枯木死灰之人矣。
有了上面的解读,这就可以领悟作者为何要刻意安排湘云出此谜语,又是唯独宝玉方能猜中的良苦用心了。
(十二)读红偶拾
昨晚睡前随手翻至红楼梦宝玉“悟禅”一段文字,黛玉当头棒喝把似懂非懂的宝玉直接打回圆形,重落红尘。而博学的宝钗对此免不了要来一番朔本求源的评述。神秀与六祖的两首著名禅偈,认为两者境界高下立判,就连博学多才的宝钗也不另外,认为慧能参禅比神秀高出一筹。有关佛门的这段著名公案,千载之下误读两偈的人真是不少,其实其中并无高下之分,只为理念不同而已。
请问,如果没有神秀的偈子在前,又岂能有六祖的偈子问世?有过这方面一些研究的人都知道,其实神秀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因为神秀完全可以在六祖偈子之后,再来发挥的,但他并没有这样去做,另外他在为武后当国师的时候,就经常推荐六祖前往长安弘法。但神秀和六祖的悟道入禅实在是两种殊异的方法路径,神秀主张“渐修渐悟”,认为“戒定慧”三者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体现的不正是一个渐修的过程吗?而六祖则发明“顿悟立正”的理念,认为“戒定慧”为一整体,在某个时刻三者会同时完成,他的偈自:“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体现不也正是顿悟的妙理吗?。以致,由此开始中国的禅宗发展成了两大支派,一为以神秀“渐悟”为代表的北禅宗,一为以六祖“顿悟”为代表的南禅宗。围绕此问题,南北俩禅已争论千年,却未见分晓,时至今天仍各自发展长盛不衰。因此,我们这些红尘中人,又如何敢去妄加评论。
反过来,我们再去仔细品位宝玉和黛玉的偈子,是否多少可以看出,宝玉偈子透露出来的正是神秀提倡“悟道渐修”的思想,而黛玉则是慧能推崇“参禅顿悟”的理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