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好了歌》

(2013-06-26 22:40:11)
标签:

意义

闹剧

所说

将进酒

鱼水之欢

文化

分类: 红楼文化

一、《好了歌》的背景

众所周知:《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里,甄士隐先是元宵节观灯丢了爱女英莲,接着又因葫芦庙火患殃及,导致家道中落,甄一介布衣寒士,不得已投奔岳丈,在斜眉冷目下勉强捱时度日。急忿怨痛、贫病交攻、万念俱灰,渐渐显现出“下世的光景”来。

就是这样一个也曾饱读诗书,又经历过人间大劫大难的甄士隐,在万念俱灰后的苟且余生中,偶尔遇到疯癫落脱,麻屣鹑衣,还跛了一只脚的空空道人,再听他念出《好了歌》后,自然是心生彻悟。于是随即进行注解,于是又毫不犹豫地随道人飘然而去。。。

二、《好了歌》内容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所谓“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说白了,人间万事,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原本是人之常情,谁也无法回避;只有在人“走”后,才可能得到“永恒”的安宁吧。。。也就是常说的“盖棺定论”。

对于尘世纷扰、万“紫”千“红”,无论从字面表达,还是从现实生活中,人们大抵应该看得很真实、很明白。所以这首《好了歌》,应该勿需再多加解释。然而,虽然话说得如此明白,毕竟是红尘滚滚、芸芸众生,对于衣丰食饱、且尚未经历过人寰生死劫难的大多数人们,仍然会或多或少产生些疑惑和不解。

于是,借甄士隐之口,曹雪芹唱出了那段流传百余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好了歌〉解注》。

三、《〈好了歌〉解注》字句词意浅释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

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

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

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释义: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别看眼前到处是简陋颓败、人迹罕至的灰屋旧瓦、断壁残垣,谁能说当年不曾是床席满铺、人丁兴旺、生机勃勃?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破败的房屋周围,杂草丛生、枯杨残柳,又有谁能说这里未曾有过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的昔日辉煌?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雕梁画栋上,昨天还积满了尘土和蛛丝,一派荒凉凄楚的景像;今天,却又迎来了新的主人,洒扫庭除、张灯结彩;莺歌燕语中,有谁还能想到昨天的衰落和苍凉?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且莫沉醉于正值青春少年时,涂脂抹粉、荣光焕发,人皆因羡慕而侧目相觑。。。不经意之间,会发现秋霜早已悄悄地染白了双鬓,一副迟暮之年、苟延残喘的龙钟老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昨天,悲痛欲绝中才送走逝者的魂灵,凄凉韮露、黄沙扑面,漫漫黄泉不归路上,何日是仙乡?今晚,红烛罗帐中,重又是新婚燕尔、卿卿我我、耳鬓厮磨、共享鱼水之欢。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富有吗?“富不过三代”的古训早已把人间前生后世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别看今天还金银满柜,挥金如土,仿佛用之不竭;转眼间,也许就会沦为乞丐、沿街乞讨,人人都抛来鄙夷的目光,不屑地嗤之以鼻。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哀乐声声中,刚刚还在叹息又一个熟悉的亲朋好友黯然辞世;天有不测风云,有谁又能肯定,自己不正是下一个被他人叹息的对象呢?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然而,无论是费尽心血、或者神童再世,谁能保证,若干年之后,不会堕落成为打家劫舍、四处通缉、人人诅咒的强盗?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今天还是千金小姐、掌上明珠,吃饭是挑肥拣瘦,穿衣是朝“秦”暮“楚”;谁又能想象,最终却沦落风尘,成为烟花女子,终日倚门卖笑、以泪洗面?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做官的谁不希望步步高升、飞黄腾达?然而仕途险恶、宦海浮沉;所谓“伴君如伴虎”,也许就因为小小的失误,不仅断送了前程,反招得杀身之祸、满门抄斩、诛连九族!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昨天还是穷酸寒儒,潦倒街头,为衣食奔走求告;今天却一登龙门、身价百倍,连穿在身上的官服都总看着不称心顺眼,不是这儿长了就是那儿短了。难道不知道“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的教训?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在这个物欲横流、纸迷金醉的大舞台上,人们竞相做着表演:沉溺于追逐功名利禄、贪图于酒色财气;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相互倾轧、患得患失;渐渐地丧亡了人类的良知、迷失了自我。还管它什么是为人之本?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价值?这里所说的“它乡”、“故乡”,大概应该指的是这个。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一曲《好了歌》,早已为这句话做了入木三分的注解。人,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奔忙一生,再赤条条离去;尘寰万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无论是曾经显贵、或曾经富有,到头来一切还不都是别人的?功名、神仙、爱情、亲情尚且如此,又有什么东西还值得去你争我抢、难以割舍呢?

四、对《〈好了歌〉解注》感想

曹雪芹——作为二百多年前出身于封建贵族家庭的一位作家,一生经历了由“饮甘餍肥、养尊处优”的“极盛”到“举家食粥、绳床瓦灶”的“极衰”的全过程。由于他一生所处的特殊时代和经历的“巨大反差”,使他在如何看待人间时事上,也常常出现会深刻的矛盾。

对于自己所出身的贵族阶级,曹雪芹充满厌恶和愤慨。但他同时又和这个阶级难解难分地联在一起;他清楚地看到这个阶级不可能有更好的命运,但又不知道什么样的世界才是人类之“大同”(诚然我们也未必可知);他看到了清庭和家族由盛而衰的巨大变迁,但却只能把它看成是一种简单的循环。所有这些都反映了曹雪芹难以超越历史的局限性,也反映了他写作《红楼梦》这篇不朽巨著时,赖以支撑自己精神世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局限性。

所有这些局限,就使曹雪芹产生这了样的认识: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命运是难以捉摸的,谁也逃脱不了它的摆布。但可笑世上的人们仍执迷不悟,你争我夺、世代不息;宛然在乱哄哄的人生戏台上演绎着一幕又一幕的闹剧,这就是《〈好了歌〉解注》的基本思想。

正因为此,借甄士隐之口唱出的这首《〈好了歌〉解注》,便处处反映出曹雪芹“荣枯无定、人事无常”和愤世嫉俗、淡泊人世纷争的消沉、无奈和超然。

由于《〈好了歌〉解注》处处采用了形象的对比,时阴时晴、忽冷忽热、嬉笑怒骂,且歌且泣,加之曹公丰富多彩、通俗流畅、错落有致、诙谐犀利的语言表达,更使它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

《〈好了歌〉解注》对置身封建社会、热衷于在名利场中角逐的士人们无异于当头泼了一瓢冷水;对今天我们深入认识和了解社会的本质,用达观淡泊的心态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得失荣辱应该也仍然有积极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