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琴的出现到结束在红楼梦中有何意义?

标签:
也曾看一看梦中何意身份文化 |
分类: 红楼文化 |
薛宝琴,《红楼梦》中皇商之女,小时跟父亲跑过不少地方。她是薛姨妈的侄女,薛蝌的胞妹,薛蟠,薛宝钗的堂妹。她长得十分美貌,贾母甚是喜爱,夸她比画上的还好看,曾欲把她说给贾宝玉为妻。王夫人也认她为干女儿。她自幼读书识字,本性聪敏,在大观园里曾作《怀古绝句十首》。后嫁都中梅翰林之子。她是一位近乎完美的人。她的美艳与纯真和邢岫烟的内敛与清高、李纹、李琦的超脱与淡然截然不同,十分耀眼。
薛宝琴是《红楼梦》里一位特殊的“局外人”,很多时候,她明明在场,却又仿佛不在场。而有些不应该在场的地方,却偏偏又在场。
首先,若论才华,足与钗、黛、湘旗鼓相当;若论相貌,尤在其姐薛宝钗之上;若论受宠程度,仅宝玉可与其媲美;若论情节多少,似乎也比妙玉、巧姐、惜春要多,且又是四大家族中薛家的成员,明明应该是“金陵十二钗”中的一员,却偏偏不是。若说她只是个亲戚,可黛玉、宝钗、湘云哪个又不是亲戚?何况妙玉更是连亲戚都算不上的。
其次,她一进入贾府,就明显对黛玉造成了威胁,贾母和凤姐都想给宝玉求配宝琴,可黛玉对此却无动于衷。即使说黛玉知道宝琴已许配给了梅翰林之子,没必要吃她的醋,可对于贾母和凤姐起的这种念头,以黛玉的个性,她决不可能一点想法都没有,然而,书中对此却只字未提,似乎黛玉并没有当她在场一样。
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此类大事,却是从宝琴的眼中写来,想她不过是以一个亲戚的身份,却能够进入到贾府的宗祠,参观贾府的除夕祭祀。这明明不该她在场的地方,她却偏偏又在场。
第六十三回,宝玉过生日,晚上开夜宴,书上明明写道:探春命翠墨同了小燕再三的请了李纨和宝琴二人,会齐,先后都到了怡红院中。此时,她明明在场,可大家一起占花名儿的时候,连麝月都占了,却独独没有她。
那么,宝琴这个角色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她出现时已是第四十九回,其全部情节仅仅发展到第五十二回,然后,在第六十二回里跟着宝玉过了一个生日,第七十回里跟着大伙写了一首《西江月》,之后便只剩下名字,最后在第七十五回之后,干脆不知去向,再无任何交代。为什么宝琴会被作者描写得如此出色,如此特殊,却又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呢?仔细一瞧,原来她出现的几回,都与诗词有关,包括:芦雪庭联诗、一首《咏梅花》、十首《怀古诗》、一首真真国女孩的五言律诗、一首《西江月》,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然后,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作者给她起的名字:薛宝琴,“薛”者“雪”也,“琴”者“芹”也,薛宝琴即是用来暗指作者曹雪芹,看来作者创造出这个人物,不过是自己在书中的一个替身而已。脂砚斋曾说,作者写此书,亦有“传诗”之意。那么,“局外人”薛宝琴便是为了“传诗”而来。可能作者觉得单是借宝、黛、钗、湘等人来“传诗”还不过瘾,因为这些人写诗必须要符合各自的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发展需要,所以,作者便在书中创造了一个替身,以便能更好的向世人展现他的诗才。
薛宝琴是大观园女性中见最多,识最广之人,随父母游遍三山五岳,大家南北,可谓比较自由的一个.,而红楼群芳无一不是"笼中雀",受着封建思想及纲常伦理的制约、束缚、桎梏。
薛宝琴的出现起一衬托、对比作用,渲染众青春女子虽锦衣玉食,却不得半点自由的可悲可叹生活。
而宝琴的退出也是一种重申,一种强调,是一种生在豪门,身不由己的写照,她们有追求幸福和爱情的向往,却没有追求幸福和爱情的能力,她们的命运如一颗棋子,一个筹码,只能任人支配,任人主宰。即使你才情并茂,即使你色艺双绝,也只能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及玩偶。宝琴的结局同样是以一声沉重的叹息为句号。
作者为其所钟爱的、所悲悯的、所怜惜的、所感叹的红颜们设下的每一种悲凉的、哀戚的命运和结局,想来也曾令他自己难以释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