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挨打决定性因素
(2013-06-02 15:29:41)
标签:
泪痕官蒋玉正面冲突三宝就是文化 |
分类: 红楼文化 |
《红楼梦》三十三回忠顺亲王府里一位长使官,来到贾府后,贾政忙接进厅上坐了献茶.未及叙谈,那长史官先就说道:“下官此来,并非擅造潭府…….”这里的潭府,就是贾府,形容贾府家大业大,深不可测。潭府是古人在提到对方的府第时,所用的表示尊敬的说法,犹如说”府上”,就是贵府的意思。“擅造潭府”,就是说冒昧地到了您家,是谦辞.
当贾政听到忠顺亲王府里有人来要见他时,第一反映是“心下疑惑”,因为“素日并不和忠顺府来往”,第二个反映是令"快请"并急走出来,见是忠顺府长史官,那可无事不登三宝殿,那么,长史官为什么说:“下官此来,并非擅造潭府”。其原因:
一是奉王命而来,二是这件事与你儿子宝玉有关,现在“敢烦老大人作主”,“只用大人一句话就完了”,接着道出了宝玉与琪官“相与甚厚”,现在琪官不见了,当然宝玉要人。三是在宝百般抵赖时,长吏官出示证据。那就是宝玉公子腰里的红汗巾子。忠顺府长吏官说话底气很足,几次对宝玉“冷笑”。
因此,宝玉挨打,决定性因素当然是忠顺王府来要琪官蒋玉菡。这件事非同小可。贾政自忖“素日并不和忠顺府来往”,可见在政治上,两下本也并不怎么对付;而偏偏这个琪官,在忠顺王来说“甚合我老人家的心,竟断断少不得此人”,乃是人家心爱的男宠,如今竟被宝玉“横刀夺爱”,跟宝玉“私奔”走了——实情如何另论,至少人家可以这样说。
这如何了得。自己的儿子不求上进,在外边闯下如此大祸,干的又是些龌龊事(有“红汗巾子”为证),没哪个父亲不会大光其火。合该贾政要急,宝玉该打。这跟贾政是否封建卫道士没有关系,说挨打事件是封建道德与宝玉叛逆性格的正面冲突也有牵强之嫌。
来要人的忠顺亲王府的这位长史官,却也是个厉害人物。明明以尊处卑,又挟理而来,一番话却说得恩威兼具、情理并重,真可谓刚柔相济、滴水不漏,“艺术”倒好玄没把贾道学逼死:
“下官此来,并非擅造潭府,皆因奉王命而来,有一件事相求.看王爷面上,敢烦老大人作主,不但王爷知情,且连下官辈亦感谢不尽……下官辈等听了,尊府不比别家,可以擅入索取,因此启明王爷.王爷亦云:`若是别的戏子呢,一百个也罢了,只是这琪官随机应答,谨慎老诚,甚合我老人家的心,竟断断少不得此人.'故此求老大人转谕令郎, 请将琪官放回,一则可慰王爷谆谆奉恳,二则下官辈也可免操劳求觅之苦……”
本回开初延续上回金钏自杀事件,讲宝玉因此事甚受打击,以致失魂落魄,会见贾雨村、撞见父亲时都是“一团思欲愁闷气色”,令贾政“原本无气的,这一来倒生了三分气”。忠敬王府要人反而是突发事件,“飞来横祸”。然则回顾整个挨打事件就可看出,那不过是个引子,小小铺垫,只是提供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一幅不祥景象而已。
贾政因为琪官的事,既已经气得“目瞪口歪”,送走长史官后却又撞见贾环乱跑,免不了发作。贾环为了转移父亲的怒气,也是基于一贯的恶意,遂把金钏自杀的事情添油加醋,说了一回。金钏的事情,这时才真正发挥作用,即是所谓“火上浇油”。顺便也就带出治家不严的话,为后来见到王夫人来劝,反而越发生气,埋下伏笔。
诸事凑巧,攒到一处,终于激成一场核爆。贾政同志“面如金纸……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真的气急了,唯有狠命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