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其中味”永远众说纷纭
(2013-05-11 15:40:01)
标签:
是个在新中国缩影方为解其中文化 |
分类: 红楼文化 |
《红楼梦》是部爱情悲剧小说,为中国古典小说之冠,称其为世界名著也是当之无愧的。
故事的主人公叫贾宝玉,是世家豪门贾府的一位贵族公子。在他所生活的那个别墅大观园中,有两位贵族小姐倾心于他。一是其姑表妹林黛玉,一是其姨表姐薛宝钗。宝玉十分厌恶虚伪的理学,更耻于什么“功名仕进”,甚至痛骂那热心仕途的尽是些“禄虫”、“国贼”。宝钗是位才貌双全,落落大方的姑娘,然而,她总希望意中人能苦读经书,留心“仕途”,将来好“立身扬名”,成为贤臣良相。由是,宝玉同她的隔膜日增。林黛玉生性孤僻而又多愁善感。然而,她内心中的爱情却是纯洁无瑕的,总是与意中人以情相依,从不谈什么“科举”、“仕途”的“混帐话”。也由是,宝玉同黛玉同气相求,情意日笃,真诚地相爱起来。
当宝玉誓死要娶林妹妹的关键时刻,贾府上下的卫道者们采取偷梁换柱的办法,以宝钗假作黛玉,骗过宝玉,举行了婚礼。那夜,黛玉已久病垂危,闻讯宝玉成亲,惨然死去。宝玉掀开新娘的蒙头巾,一见不是林妹妹,也神经失常,成了疯子。宝钗也只落得终身寡居的命运。
《红楼梦》就是这样挥洒着血泪控诉着封建婚姻的罪恶。然而,《红楼梦》的深远的社会意义比这个爱情悲剧要深远得多。
全书写了金陵一地贾、史、王、薛四大豪门的腐朽衰败,这也是整个中国封建制日落西山的缩影。所以,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敲响了中国封建末世丧钟的伟大史诗,也是不过分的。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1715?—1763),名霑(zhān 音沾),字梦阮,号雪芹。其曾祖曹玺,官江宁织造,为江南巨富。祖父曹寅为江南名士,曾主持刻印多达九百余卷的《全唐诗》。康熙皇帝五次下江南,在南京有四次是曹府接驾。雍正年间,曹家因皇室纷争而遭株连被抄家而没落。曹雪芹童年,在南京过的是“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豪奢生活。13岁时,遭抄家后随父亲曹頫回到北京,生活日蹙。晚年移居西郊,“蓬窗茅椽”,“绳床瓦灶”,穷困不堪,全家常常仅以稀粥糊口。谁能想象,他那堪称世界文学瑰宝的《红楼梦》,就是在这困顿的生活中,“披阅十年,五次增删”而写定的。
曹雪芹搁笔时,书名题曰《石头记》,只有80回。传说不是80回,而是120回。他辞世后,家贫如洗,妻子就将其手稿的后一部分,用来砸了纸钱烧掉了。也有的说是借出去传阅而失散了。总之,那是部没有结尾的著作。世人捧读后屡屡哀其早逝,为之惋惜。后来,有位自号“红楼外史”的文学家,名高鹗(约1738—约1815),依曹雪芹书中的构思,补写了40回,残书方为完璧,书名也改题曰《红楼梦》。
曹雪芹茹苦含辛地创作了《红楼梦》,自己在开篇处写下了一首五言绝句: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谁解其中味呢?《红楼梦》问世不久,即以其思想艺术的魅力,惊动了社会。当时,读《红楼梦》成为社会风尚。有道是:“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茶馆酒店中,品评红楼人物成为时尚。见解不一,或臧或否,“遂相龃龉,几挥老拳”,也是常有的。《红楼梦》在年轻人中的影响更甚。读后潸然神伤者有之;“鸣咽失声,中夜常为隐泣者”有之;若有所失,如痴如狂者也不少见。相传,杭州有一商人女儿,酷爱《红楼梦》,感伤成疾。父母以为那书害了女儿,就愤然将书投入火中。哪知卧病在床的女儿见状大哭:“奈何烧杀我宝玉啊!”一仰身,气绝而殒。由是,封建卫道者骂《红楼梦》为淫书,诏令禁绝。然而,二百年来,屡禁不绝,流传日广。
这不仅是旧时代的往事,而且其魅力到现代仍有增无减。20世纪50年代,就“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曾展开一场唇枪舌战,并见诸报端,惊动了全国。这成为现代中国文化史以及政治史上的一大公案。仅此一例,也足见《红楼梦》在新中国影响之深远。
谁解其中味呢?自《红楼梦》问世,就出现了专门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和“红学家”。今日,不仅中国成立有全国性的学术机构“红学会”,辟有红学专刊,在海外,《红楼梦》研究也已勃然兴起,多次召开《红楼梦》国际学术会议。谁能解其中味呢?这也许是个永远众说纷纭的话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