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瑕白玉遭泥陷——论妙玉与宝玉的感情

(2013-03-23 15:11:14)
标签:

了局

本分

蛇蝎

衣襟

思维

分类: 红楼文化

无瑕白玉遭泥陷——论妙玉与宝玉的感情

     关于妙玉,红迷中大抵有两种看法:喜之者以为清高雅洁,厌之者以为作态矫情。关于一百二十回通行本《红楼梦》中妙玉的结局,持异议者也无非有两种看法,或以为太肮脏而难以接受,或以为亵渎了妙玉的纯洁形象。

虽然我最终还是基本原谅了后四十回作者:毕竟前面“无瑕白玉遭泥陷”的话已经说下,还能怎么“补苍天”?但现行本中妙玉被盗侮辱后劫走,最终不屈而死的结局是那样令我难以接受,为什么终堕污泥中非得是这样的堕法!我多么希望妙玉有一个闲云野鹤超然世外的归宿。

有学者认为,后四十回写妙玉对宝玉产生的感情,是对妙玉清高孤洁人格的亵渎,因此是对妙玉这一形象的破坏和强加。代表性的言论有周汝昌老先生《红楼夺目红》中“还有一个高鹗……糟蹋了妙玉这一特立卓绝之女性人物”,以及蔡义江教授所云“妙玉原本清高,后来写得不免庸俗”,甚或一些红友说的“简直描写成风尘女子”。这样的论者要么认为后四十回中妙玉不守出家人的本分,居然对宝玉产生感情。产生了感情,就等于“色”和肮脏。要么就认为后四十回中把妙玉对宝玉的感情描写的很庸俗、很肮脏,肮脏到纯洁的灵魂所不该具有的地步。

遥想当年,黛钗和宝玉来吃茶。她“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而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注意,妙玉请的是宝钗和黛玉,而宝玉却是“不请自到”的。但是到了吃茶的时候,性喜清静又过洁成癖的她却为一个须眉浊物奉出自己日常吃茶的“俗器”来。一面是“我吃过的,摔碎了也不能给他”,一面是这个意蕴深长的绿玉斗。其中饱含的羞涩和彷徨,也是在“矫情”表面下昭然若揭的天真。直到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她还偏要一本正经地说“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这样的谎言,就像刚偷吃了一小块饼干的孩子跑来对妈妈说:“妈妈,盒子里那块饼干可不是我偷吃的啊!”我可不愿将这个孩子视为“矫情”。

第二次妙玉的出场,是在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正缺一支红梅来插瓶。所有的姐妹中,连出了名的大菩萨、好脾气的李纨都“可厌妙玉的为人,我不理他”。可是一旦宝玉去乞红梅,妙玉却慷慨赠之,并且还十分热情地愿意送给姑娘们每人一支。当然,“妙玉送你们每人一支”的话,是宝玉对众姐妹说的。是否合乎妙玉的原意,就不得而知了。但情况无非是两种:要么,合乎妙玉的原意,但是从“为人可厌”“生成孤僻人皆罕”到十分博爱的热情,这样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总不能排除宝玉的分量吧。要么,就是不合乎妙玉的原意,而是宝玉替妙玉给全体姐姐妹妹做的人情。那么,岂不是表明这许多珍贵的红梅,原来只赠送给宝玉一个人?出场时的妙玉是一个过洁成癖的孤高隐士,到了这个阶段,已经略略伸出了试探尘俗的触角。

后来,“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夜乱红飞舞、恣情欢乐之后,醒来的宝玉才发现桌角边静静地躺着一封“槛外人遥叩芳辰”。路上遇见岫烟,俩人又是一大通评论。

有学者认为,岫烟批评妙玉的“放诞诡异”和宝玉所说的“只因我是略有些见识”才是妙玉发来生日贺卡的唯一原因,生怕有其他的原因,玷污了妙玉纯洁无瑕的形象。这可真是“欲盖弥彰”了——书中专门提到同天过生日的有四个人:宝琴、平儿、岫烟、宝玉。而岫烟与妙玉“十年邻居,又有半师之份”——交情十几年的闺阁好友,却没有收到来自妙玉的任何祝贺,甚至连一句简单的问候都没有。以至于看到妙玉给宝玉下的拜贴,还对措辞造句颇为惊讶:这说明,是多久没有联系了?而且,岫烟已经在贾府住了相当长的一段日子了,说是路途远不便送,也说不过去啊。如果仅只在“友谊”范畴谈论,妙玉和岫烟的交情怎样也比她和宝玉的深吧。那张生日贺卡,又散发出了小饼干的气息。

再后来,黛玉湘云“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妙玉却稀有地出现了。她破天荒地为“中秋三十五韵”续上十二韵。兴致高昂的她甚至亲切地拉着黛玉湘云一同去栊翠庵品茶,并且竟然说出“若只管丢了真情真事去搜奇捡怪,一则失了咱们闺阁的面目,二则也与题目无涉了。“咱们闺阁”,原来是一个隐者的心,从来就没有真正地等同于高山流水,万念皆空。云空未必空,才华不让黛玉的她,一样气质美如兰,一样地早慧而孤傲,在内心里,她也从没有把自己自外于闺阁红妆。对于那本应该由她享有的,渺小而顽强的渴望,也在她寂寞的内心中日渐增长。

妙玉后来 “久不来这里,回去的路都要迷住了。”那一次,真实的爱慕和向往终于突破了一层薄薄的“孤高过洁”的外壳。似乎是上天注定安排似的,在静谧而美好的夜,妙玉和宝玉同在园子里走了那样长的一段路,一同听黛玉抚琴,倍感秋情于心——因为琴弦骤断而预感不祥,匆匆和宝玉分别的妙玉,终于再也无法抑制自己长期压抑的苦闷心情,走火入魔。

对于这样一个白白空过了待嫁年龄却仍然终生不可能拥有婚姻和家庭幸福的女孩子,这些实在说不上有如何地不可容忍,更遑论罪恶和肮脏。

我更不忍心再抬出出家人的清规戒律来谴责她的渴望了。因为以此类推,那个时代世俗社会的闺秀千金对男子的倾慕也是被严厉禁止的“淫”。都以那个古老时代的标准来衡量“正经”与否、“纯洁”与否,首先被剿灭的应该是宝黛,应该是蔷龄。如果说现代出家人也守三规五戒,那么,现代人信仰全都是自愿选择的,而不是像妙玉一样自幼年懵懂时为了逃脱病魔的折磨而被家长做主舍入寺院,从此接受宿命般无法自主的青灯黄卷,孤独一生。

我也曾经无数次地品味和揣测妙玉对于宝玉的感情:究竟是无动于衷,是单纯的倾慕,是深刻的爱情,还是由于注定终生孤寂的命运与不甘终生孤寂的内心绞缠挣扎之下,对尘世幸福的一种寄托和渴望?大概是最后一种。

红楼梦中最打动人心者,往往是飘零孤女。如黛玉,如湘云,如晴雯,如香菱,也如妙玉。在旧时代,女子皆是“百年苦乐由他人”,而孤女尤其无依无恃,未来完全无从把握。此故,晴雯的狂傲冲动,对后果全然不管不顾的性格也得到了解释:因为未来本就是不堪设想的。像袭人那样韬光养晦、深谋远虑,试图驾驭未来者,最后又如何?

而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妙玉是其中最艰难的,因为不仅她的未来完全无从把握,而且她甚至没有得到幸福的机会。如果真的是第二个惜春也罢了,心内成灰,全无渴望的人是不怕终生孤独的。艰难就艰难在她并不是情愿地成为一个永无尘世欢乐的出家人啊。然而,这株孤标傲世的红梅却只能在清冷寂寞的庭院中独自释放馥郁香气,直到枯萎,陪伴它的只是没有生命的青山顽石——一样花开为底迟,它连受人欣赏的权利都被剥夺了。“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这何尝不是她灵魂底层挥之不去的压抑与焦灼呢?

终于,花儿到了开放的季节,还是开放了。被压抑而仍然无法泯灭的人性终于寻找到了一个寄托,然后迸发出一星渺茫的、注定不可能点燃希望的生命之火,面向着不堪设想的未来燃烧。至于结尾时的灾难,是突然降临的。看来似乎是偶然。但是无论灾难来临与否,她都必然拥有不幸的结局。最后,这样一个闲云野鹤的传奇在必然中戛然而止,只留下满目凄然的空白。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对她寄予同情。林玉堂就评之为“神经变态的色情狂妙玉,到底落入了粗汉之手。”而认为她做作矫情,再将之上升为色情和虚伪的读者,古往今来也都不少见。而1928年以后,“后四十回不是原作者笔墨”之说一出,认为“妙玉听琴”等损坏了妙玉纯洁无瑕形象的也就更多且多了。

对比古今观点,对妙玉评价虽然有不同,其依据的思维却是同样的:即妙玉如果如“听琴”一段所写,就是“色”,就是“邪”,最后被强盗劫走,都成了恶行得到“恶报”。其实,妙玉还是那个妙玉,说她无欲无求,反而显得“矫情”了——承认她正常的愿望,有什么好“为尊者讳”的呢。但要说成色情,邪淫,又太过严重。但有资深研究者也偏要痛斥妙玉听琴一段如何色情肮脏,可就使我想到了一句著名的红评——“道学家见淫”

鲁迅先生看的穿,说的也巧。“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流言家见宫闱秘事”,见的都是自己渴望看到的。唯独道学家,当然不可能承认自己渴望看到淫了,而实际上是什么呢?道学家眼中的《红楼梦》、《金瓶梅》,一样都是淫书。因为除了淫之外,道学家已经看不到别的了。

有一句话说得好,男人恋爱时,喜欢将女子比作天使。而一旦失恋了,又恨之而比为蛇蝎。其实女子就是女子,不是天使也不可能是蛇蝎。妙玉若纯洁清高到无欲无求、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倒是如天使、女神一般超凡入圣。但圣则圣矣,也就不可爱了。说到底,她只是一个不以入世为目的的隐士。她只知道用“隐”把自己藏起来,却不知如何隐,也不知未来在何处——她只是一个太单纯太天真的女孩子罢了。作者塑造她,显然也既不是为了塑造一个仙女的样板供瞻仰,也不是为了设置一个虚伪淫邪者供批判啊。一个劲认为八十回后“听琴”中的妙玉如何肮脏罪恶的观点,是否也不过是道学先生的“见淫”心理呢?周作人说得好,“道学先生总是觉得这个青年心里有邪念,那个青年心里也有邪念。其实是他自己有了邪念。这就叫老流氓的变态心理。”话虽然尖刻了些,也的确打中了衰老民族道学传统的要害。三妻四妾、妓女面首,种种丑恶畸形都是正常存在,而最本质最正常的渴望反而成了邪淫,这样的假道学何尝不是一种绵延几千年的荒谬呢?

在看待妙玉的观点中折射出的社会心态,却颇为值得玩味。直到红楼梦出版发行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一提到欲望,还总是与肮脏联系在一起,而实际上,谁的心中没有欲望呢?一方面压抑正常的欲望,一方面又沾沾自喜于其变态后的释放和疯长。这从老祖宗那里继承来的假正经道学传统,正不知何时是个了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