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槛外人”

标签:
红尘贵族权势背后袭人 |
分类: 红楼文化 |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一个十八岁的少女,独以这两句为“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的诗”之首。又自称其为“槛外之人”,“畸人”,让读者未见其人,先感孤僻,透过那青灯古殿上的烟雾,似乎能看见一个虔诚的佛门弟子在正襟打坐。
作为金陵十二正钗之一的妙玉,其出身是通过林之孝家的邢岫烟之口述的。贾府为迎元春省亲,特“采访聘买得十二小尼,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祖上也是仕宦人家,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到底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法名妙玉。“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由此看来,妙玉是“自小多病”不得已而入了空门。于自已,她充其量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于贾府,则是为了给那温柔宝贵的大观园再添一重风景而摆在木龙翠庵上的一尊雕像。无论那儿,她都豪无个人选择而言。这对于“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不得不说是悲哀。她的一切都须得染上一层佛门色彩。说白了,她是一个带着枷锁来到世间的生命。
在十年苦修青灯相伴的背后,妙玉落得“天生孤僻人皆罕”,佛门束缚了她年轻的心,但也给予了她保护。假如她果真一心向佛,她固然也会像宝钗那样得到认可,然而曹雪芹的惊人之处就在于他从不允许有任何两个完全相似的形象,既使“晴有林风,袭乃钗副”,但这四个人(黛玉、宝钗、晴雯、袭人)也写得各有千秋,何况妙玉,宝钗的生平又迥乎不同,所以作者在“薄命司”上一笔注定她“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把一个佛门弟子的命运转向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