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从"宝珠"变为"鱼眼睛"
(2013-02-01 22:17:37)
标签:
杂谈 |
分类: 红楼文化 |
《红楼梦》第59回,贾宝玉说“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的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的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颗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
小说开篇交待了创作的目的“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所以要“使闺阁昭传”,“万不可使其泯灭也”。曹雪芹借贾宝玉的口来宣扬自己的价值观:“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就觉得清爽,见了男人就觉得浊臭逼人。“山川日月之精秀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渣滓浊末而已。”甚至必得“香茶漱口后才能说女儿二字。”可见,对于《红楼梦》中的“女儿”们,也就是年轻的女性,曹雪芹是抱着崇拜和赞颂的心情来写的,要“使闺阁昭传”,因此无论是女性悲歌还是女性颂歌,作者都始终带着一种褒扬的态度。
而对于已经出嫁,尤其是已婚且年老的女性,则借用宝玉之口说她们是毫无光彩的“鱼眼睛”。女儿毁灭是一种悲剧,女儿最终变为“鱼眼睛”,则是另一种悲剧,甚至可以说是更大的悲剧。因为女儿们无论是夭亡,还是出家,起码可以远离这个污浊的世界,不再沾染任何尘埃,继续保持她们的纯洁,她们还是“无价的宝珠”。但是继续留在这个尘世中的少女们,最后只会被污染,落得个变为“鱼眼睛”的下场。难怪当宝玉得知迎春要出嫁,而且要陪嫁四个丫鬟时,痛心疾首的说:“从今后这世上又少了五个‘清洁人’”。当他听说邢岫烟要出嫁,虽是嫁给正派的薛蝌,但他也叹息的说:“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
宝玉之所以坚决否定出嫁后的女儿,是因为他从小身在贾府,看了太多妇人的所作所为,她们有的市侩,有的庸俗,有的冷酷,有的无情,有的喜欢挑拨离间,有的常常无事生非,这些行为与她们做女儿时大相径庭,或者说与宝玉身边环绕的少女们的行为相悖。对此,宝玉一直迷惑不解,曾感叹的说“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气,就这样混账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守园门的婆子听了,也不禁好笑起来,因问道:“这样说,但凡女儿个个都是好的了,女人个个都是不好的了?”宝玉发狠道:“不错,不错!”
鲁迅先生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而已。”宝玉虽然比其他人更清醒的看到了女儿变为“鱼眼睛”的悲剧,看到了妇女与女儿的差别,却因为身份的局限不能理解这其中的真正原因。他所谓的“沾染了男人气”,其实是相对于大观园中单纯的环境而言的“尘俗气”,是整个封建社会到处弥漫的风气。大观园是一个独立于尘俗的“情的世界”,较少受外界的影响,身在其中的少女们可以保持自然的个性。她们是美丽纯洁的,本真天然的,但她们不是独立的,她们依然受限于男权社会,她们一旦离开大观园,被男权社会收编,就意味着被浊物污染,那原来的纯美自然就变得污秽。女儿嫁了人,离开了这个单纯的环境,身陷世俗的泥潭中,就难免要面对险恶的现实,当那份单纯天然之气无法应对现实需要时,自然会沾染上“尘俗气”。“无价的宝珠”的光芒就会被声色、物利所掩盖,逐渐变为黯淡无光的“鱼眼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