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充满着哲学感----读《红楼梦》启示之一
(2012-12-30 22:34:11)
标签:
杂谈 |
分类: 红楼文化 |
《红楼梦》没有被限定在各种确定的概念里,也没有被限定在"有始有终"的世界里去寻求情感逻辑,因此《红楼梦》才成为无始无终、无真无假、无善无恶、无因无果的艺术大自在,其绵绵情思才超越时空的堤岸,让人们永远说不尽、道不完。
贾宝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块石头发源何处,又将被抛向何处?不知道!宇宙无终无极,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又如何考证它的去处?应当也是无终无极。
贾宝玉与甄宝玉,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假(贾)的说着真话,甄(真)的说着假话。假作真来真作假,原是无真无假。
林黛玉的悲剧是善的结果,还是恶的结果?王国维问:是几个"蛇蝎之人"即几个恶人的结果吗?回答说:不是,是共同关系的结果,是共同犯罪的结果。在"共犯结构"中,所有荣国府的人都在参与制造林黛玉的悲剧,荣国府外的大文化也在参与。连最爱林黛玉的贾宝玉和贾母,也是"罪人"。然而,这是无罪之罪,无可逃遁的结构性之罪。这种罪是恶还是善,应是无善无恶。
文学中因果报应的模式,代圣贤立言的模式,都是通过一个情节暗示一种道德原则。《金瓶梅》的色空,是因果报应的色空。西门庆为色而亡,也是一种暗示。而《红楼梦》的色空则无因无果。它悟到一切都是幻象,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归于虚空,唯有真情真性是最后的实在。《红楼梦》有哲学感,《金瓶梅》则没有。
在卓越的大作品中,其人物都是一座命运交叉的城堡,其命运总是有多重的暗示。不管是名教中人还是性情中人,都本着自己的信念行事,做的本是无可无不可的事,善恶该如何判断?名教赋予薛宝钗以美德,但美德也带给她不幸。她有修养,会做人,甚么事都顺着他人,这本是一种善,然而,善也会带来不善。金钏儿投井死了,这是王夫人的责任。当王夫人诉说此事时,薛宝钗如果不加附和而让王夫人难受,是不孝;而如果顺着王夫人而附和,则是不仁,对死者没有同情心。贾宝玉也是命运交叉,他是性情中人,爱一切美丽的少女,又特别爱林黛玉。爱得博本是好事,然而一旦博就难以专。林黛玉则只爱一个,专是专深了,可就爱得不博,那么,到底是"博爱"善还是"专爱"善呢?其实各有各的暗示。贾宝玉性情好,好到无边就反抗不了老祖母和父母亲的婚姻安排,导致林黛玉的悲剧命运。
红学家们在追究"谁是凶手",谁是"杀人的元凶"。一会儿追到贾政,一会儿追到薛宝钗与王夫人,这种追究全是白费力气。以往的佛典用因果观念解释万物万有,世界无非一因缘;今日的"红学"用阶级因果解释万物万象,又说世界无非一根源(阶级根源)。解释《红楼梦》的悲剧全用世间法、功利法,非得找出是非究竟不可,就像诉诸法庭,非判个胜负、非查个水落石出不可。可是贾宝玉早已看透这世间法庭,他逃离恩怨纠葛,出家做和尚来偿还现在的罪孽,曹雪芹比所有笔下的人物,都站立得更高,他用宇宙远方多维的眼睛看到的是无因无果的永恒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