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尼亚的前世今生,种族灭绝纪念碑(36)

标签:
埃里温亚美尼亚前世今生纪念碑 |
分类: 亚洲 |
亚美尼亚的前世今生,种族灭绝纪念碑(36)
亚美尼亚的历史悠久,公元前1824年,建立第一个国家。
约在2500年前,亚美尼亚的疆域一度非常广袤,包括高加索到埃及,土耳其东部的大片土地。
301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
后在周边强权的打击下,逐渐陷入近2千年的被征服期。5世纪,向波斯称臣,后又成罗马的附庸。9到11世纪,拜占庭吞并大部分领土。但亚美尼亚仍保留文化和宗教上的独立性。
15世纪早期,被奥斯曼帝国统治。早期的伊斯兰政权,对归顺的异教徒比较宽容。18世纪,俄国势力进入高加索,奥斯曼帝国日益衰落。
19世纪上半叶,同是信奉基督教的希腊,在英法协助下独立,亚美尼亚也想在俄国庇护下独立。一战前,俄国与奥斯曼几次冲突,奥把亚美尼亚居住的大片领土割让給俄国。
一战后,奥斯曼加入以德国和奥匈为首的同盟国,向加入协约国的俄国开战。亚美尼亚支持俄国,想要独立。
因战局不顺,奥斯曼归咎于亚美尼亚与外部势力勾结,决定“攘外必先安内”,从肉体上消灭亚美尼亚。
1915年4月24日,奥斯曼开始大肆杀戮,军中的亚美裔官兵也未能幸免。大屠杀一直持续到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推翻奥斯曼帝国才结束,当时奥斯曼境内约200多万亚美尼亚人,约死一半。
目前有20多国家承认这是种族屠杀,欧洲议会也承认,一些土耳其学者也持此观点。1978年,联合国将此事件定性为“种族灭绝”。普遍认为100万至150万的亚美尼亚人,在1915年至1918年间死亡。
西方学者,把亚美尼亚大屠杀、犹太人大屠杀和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并称为20世纪三大种族灭绝屠杀。
但土耳其一直拒绝承认是官方发起的种族灭绝大屠杀,推说是亚美尼亚人发动独立起义,在冲突中,双方互有伤亡,是内战的正常死亡。
亚美尼亚人还曾被大规模强制迁离故土,从而定居在异国他乡,但他们对居住国政府施加政治影响,以支持祖国的生存,因此获得“高加索的以色列”外号。
1965年4月24日,在埃里温歌剧院广场,举办纪念亚美尼亚大屠杀50周年活动,迅速转变为10万人的示威,催生了建造种族灭绝纪念馆。这也是历史悲剧被人们正视的开始。
1995年,在大屠杀发生的80年后,种族灭绝纪念馆,落成在贺拉斯丹河西岸的“燕堡”山上。
先坐1路,转70路,步行到山边,沿着盘山公路到山顶。
平坦的山顶上,44米高的“重生的亚美尼亚”纪念碑,高高的纪念碑尖顶直刺苍天,有种凄厉的视觉冲击力,表达着亚美尼亚民族撕心裂肺的痛苦。
一半大一半小的纪念碑,也有自身的寓意,小的代表300万在国内被杀的亚美尼亚人,大的代表在海外被杀的800万人。
旁边的“永恒纪念坛”,像个倒扣的盆子,主体由12个倾斜的厚石柱纪念墙围绕。象征着一战后,列宁与土耳其的阿塔图克为达成和平协定,划给土耳其12块“西亚美尼亚”省的土地。其实也可以说,是土耳其少退了12块地。
1921年10月13日,高加索各苏维埃共和国,和土耳其签订了共同一致的和约,确定了国界。
在各个角度拍摄“永恒纪念坛”。这种现代造型,通过极为简单的线条,产生莫大的视觉冲击,在心里留下强烈的烙印。
从12块厚石柱的缝隙处的台阶,进入中心。走过时,从心理到身体,会有着强烈的压抑感。
向上仰望,那些厚石柱,虽然是高高在上,但站下面,总感觉,重重地压在头顶,有点让人透不出气。
石柱包围着的中心广场,是个下陷的圆形区,终年有人献花缅怀。纪念坛中间,燃烧着永恒的长明火。每年的4月24日,亚美尼亚人要会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
纪念馆是在平台的下面,可从这几个台阶,进入纪念馆。
在平台上,拍下面的纪念馆。
从下面的纪念馆,往上拍。
馆里不准拍,只拍了这3张。
西北侧的100米石墙,上面刻着当年亚美尼亚受到驱逐或屠杀的城镇名称。
右侧草地,是外国政要种的和平树,树前都有一块白牌,写着植树人的情况。
在山丘上,远眺雄伟的亚拉腊雪山。相传这壮观的圣山,是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创造的诺亚方舟,在大洪水退去之后的停泊之地。亚美尼亚人自豪地认为自己,是诺亚方舟中走出的第一批子民的后代。
所以这雪山,不只是地理上的高点,更是亚美尼亚人心心念念的“圣山”,但现在,却归属宿敌土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