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25)喇嘛台,圣尼古拉教堂,红博广场,原点

标签:
哈尔滨的建城原点圣尼古拉教堂俗称喇嘛台黑龙江省博物馆少年宫 |
分类: 长江以北 |
哈尔滨(25)喇嘛台,圣尼古拉教堂,红博广场,原点
清政府钦差大臣李鸿章,1896年6月到莫斯科,与沙俄签订《中俄密约》,同意俄在吉林、黑龙江建中东铁路。1898年,俄考察队,看中了松花江与其支流阿什河之间的三角地,将中东与南满支线的交点设在那里,选择在附近只有一个小渔村的荒地建火车站。
中东铁路,1898年8月破土动工。1899年10月设站时,曾称埠头站、松花江站、秦家岗站,1903年建好站,定名“哈尔滨站”。于是先有了火车站,后才有哈尔滨城。为何叫“哈尔滨”?有多种解释和推测。
80年代,是空旷的环岛花坛。
1996年,博物馆广场实现地上地下全面通车。
1997年,在遗址地下建造“红博购物广场”,在地面上建了标志性的阳光大厅(玻璃罩),建筑高35米,直径3.9米的金色雪花嵌在顶部。
圆球与立柱构成字母“H”,是黑龙江、哈尔滨和红博广场汉语拼音与英文的第一个字母。
有人认为这个奇丑无比的玻璃罩,是拙劣的抄袭卢浮宫金字塔,有出租车司机称此地为“坟包”。我当时的观感也不好。
当时是稀里糊涂到这广场,看到东正教堂的花架,以为是普通的美化,随手拍一张。这次找资料才意识到,应该是仿“圣·尼古拉教堂”。
1996年后,随着圣·索菲亚教堂广场完成改造,复建圣·尼古拉教堂的提议也摆上议程。综合各方面及原址的具体情况,2006年,圣·尼古拉教堂在郊区的伏尔加庄园(俄罗斯风情园)按1比1还原。
1904年,莫斯科商场拔地而起,与神圣的圣·尼古拉大教堂毗邻,是继教堂后的第二座建筑。1923年,俄人在商场里筹备博物馆,占用商场的一部分作展厅。1951年,更名为松江省科学博物馆,1954年松江省同黑龙江省合并,该馆始称黑龙江省博物馆。馆里主要是黑龙江的历史文物等。
我是从哈尔滨火车站到省博物馆,一站路。省博在整修,虽然全蒙上了,还是遮不住俄楼的美。
哈尔滨火车站正对面是红军街。1949年,为纪念苏联红军解放全东北,将车站街、霍尔瓦特大街,改称红军街。红军街48号,是苏军纪念碑,也就是在省博旁。
1945年8月,苏军指挥部为纪念苏军烈士,动工建碑,在苏联十月革命28周年纪念日11月7日,举行祭奠典礼。碑身正面刻有俄文碑文,两侧各有一幅作战浮雕。碑顶是苏联陆、海军战士高举苏联国徽,象征着胜利。
纪念碑后面的“北方剧场”,台阶上长草了,都是电视机、电脑、手机造成的。
南岗区,是哈尔滨地势最高的区域,自1900年在南岗建造俗称喇嘛台的圣·尼古拉教堂,就拉开了哈尔滨的建城序幕,以此为中心,向四周展开。简言之,喇嘛台是哈尔滨的“原点”,这个玻璃罩处,就是原来的喇嘛台遗址。
遗憾没下去,以为下面就是商场,就是说,我没亲身走过遗址,在地面上是过不去的。据说那玻璃罩下,也有相关的“原点”说明。
我是下午4点多才到那一片,只能快闪,稀里糊涂的算是去过了哈尔滨的“原点”。很多外地人,没把那当景,当然更不知道,那玻璃罩下,是哈尔滨的“原点”。
想当初,俗称喇嘛台的圣·尼古拉教堂,曾是哈尔滨最著名的教堂,比圣·索菲亚教堂的名气大多了。至30年代日军侵占前,哈尔滨共建了20多座东正教教堂。
在广场周边的省人大、少年宫等。
从火车站到红博广场,路过的街景,有的俄式建筑确实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