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开平(42)自力村碉楼群·铭石楼·叶生居庐

标签:
广东开平开平碉楼的兴起自力村碉楼群铭石楼叶生居庐 |
分类: 长江以南 |
广东开平(42)自力村碉楼群 · 铭石楼 · 叶生居庐
自力村在塘口镇,东距开平市区12公里 ,是中国乡土建筑的特殊类型,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地理环境和社会治安密切相关。自明朝(1368-1644年),开平因位于新会等四县之间,四不管,土匪猖獗、地势低洼洪涝频发,清初就有了碉楼。1884年潭江大涝,附近各地多屋被淹,赤坎三门里村民因有碉楼全部活下来。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更颓败,开平人开始大批出洋谋生,到了民国,战乱更频,匪患猖獗。开平因水陆交通方便,侨眷、归侨生活优裕,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
粗略统计,1912-1930年,开平较大的匪劫约71宗,杀人百余,掳耕牛210余头,掠夺其它财物无数。劫学校8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甚至3次攻陷县城苍城,连县长朱建章也被掳。
1922年12月,众匪徒打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救回校长、学生17人。
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也十分惊喜,在外节衣缩食,回家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碉楼形式。大量兴建是在20世纪20-30年代,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
按使用功能,开平碉楼分为众楼、居楼、更楼三种。
众楼出现最早,由全村或若干户集资共建,每户一间,临时躲避土匪和洪水。造型封闭、简单,防卫性强。现存473座,约占开平碉楼的26%。
居楼,由富人家独资建造,用于居家过日子,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千姿百态,往往是村落的标志。现存1149座,约占62%。
更楼(灯楼),主要建在村口或小山丘,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及枪支,便于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更楼出现最晚,现存221座,约占12%。
这些碉楼的共同特点,门窗窄小,钢窗、铁门,墙身厚,顶层四面有枪眼,楼顶还有瞭望台等。
按建材,分为石楼、夯土楼、砖楼、混凝土楼四种。整座碉楼使用进口水泥等建成,极为坚固耐用。因进口造价高,为省钱,有的内面楼层用木阁做成。目前现存混凝土楼1474座,在开平碉楼中数量最多。
自力村的碉楼比较集中,是最主要的碉楼游览点。
下面右边的“铭石楼”,是自力村最漂亮的碉楼,建于1925年,楼主方广仁,早年在美国以“其昌隆”杂货铺发家,是本地首富,花巨资建了这座气派的豪宅,外形壮观,内部陈设豪华。
院里的平房,主要是农具间和厨房。
这个逃生窗,是活动的,还备有逃生绳。
铭石楼的第5层,主要是家里的祭堂和大阳台。
在自力村,可以入室参观几家,就这座豪宅可上到楼顶。
欣赏周边的碉楼,大部分碉楼好像都是山寨的,就是楼顶不一样。
在铭石楼的楼上,看隔壁的“叶生居庐”,叶生居庐是自力村第二的亮眼碉楼。
铭石楼左边的“叶生居庐”,建于1930年。楼主方广宽,最早为方广仁打工,后来发财也建楼,规模仅次于老东家的“铭石楼”,四层楼。外观略差,室内则差多了,到底还是当地首富的老东家更有钱。(铭石楼因为偏后,照片上显得低矮些)
自力村里的广场和部分平房,当地的居民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