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海南儋州儋州洋浦古盐田千年古盐田海花岛 |
分类: 长江以南 |
海南(45)儋州千年古盐田,洋浦盐田村










著名的“千年古盐田”,位于儋州洋浦的盐田村,历史上有6800多石盐槽,现存的1000多个,大小各异,星罗棋布,就像是一块块大砚台散落在海滩上,蔚然壮观。
按制盐技术,经历过四个阶段:直接煮海水为盐,先制卤后煮盐,先制卤后晒盐,直接晒海水为盐。洋浦古盐田属于先制卤后晒盐。
传说1200多年前的唐末,一群福建莆田的盐工,千辛万苦迁居海南岛,发现这里是绝佳制盐地,便在此安营扎寨。
根据海南岛高温烈日的特点,改变过去“煮海为盐”的方法,用经过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上海水过滤,制成含高盐分的卤水,再将卤水倒在石槽内,暴晒制成盐巴,开创了高产量的"日晒制盐"先河。
这些就地取材的石槽,是将天然火山岩石削去一半,四周留出凸边,中间打磨平滑,形若巨大的砚台。平时在石槽中注入经过滤后的海水,海水涨潮时,海水也会自动漫入石槽。
由于这里的盐味鲜,并对多种疾病有疗效,乾隆皇帝闻报后,御书“正德”赐给盐田人。
因为被誉为最早采用日晒的制盐场,最古老的晒盐工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的盐田村仍有30多户盐工,在这片750亩的盐田上,沿袭着最古老的方式制盐。
不过我没看到盐工劳作的场景,因为这里的晒盐,是靠每月的潮起潮落。简而言之,涨潮时海水漫过盐地,土中饱吸盐分,待退潮时便可粑沙晒沙得到卤水。制盐业就这么在海龙王的恩赐下,天时地利,循环往复,从古至今。
















不仅村民喜欢吃自己晒出的盐巴,游客也都在这里买点与盐有关的食品,我买了盐鸡蛋。

盐田每年接待的游客约5万人,不过自2020年12月31日起,全部围拦,不准入内参观,只能在景区周围远望。我是2021年1月4日去的,就差5天,真是当头一棒。看通知,是“国家文物局”的”要求“。

当时有两个人在里面,有人问,为什么有人能进去?我也奇怪,他们是怎么进去的?好像是全拦住了啊。
好不容易到了“游览地”,哪能掉头就走?按我的习惯,实在“无奈”,就在场外“绕场一周”,能看到什么就什么,我“尽力”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卖盐鸡蛋的,竟然让我从这个缺口进去,她的有些东西,就在栏杆的里面。我再次问,能进吗?能。


不过我只进去几米,拍了几张就出来了,觉得违规不好,万一被抓,即便不罚款,被训也难堪。谁知她再次“鼓动”我,“很少有人来查,就算来了,只是把你叫出来……”
她对我“这么好”,是因为她这边本来就偏,也就是我不甘心,成为极少走过来的人。而她心里正窝着一肚子火,帮了我,好像能泄点火。那一长条栏杆,等于是断了她和所有小摊贩的财路。
过后,想到她那儿买鸡蛋,表示感谢。否则,我真的不敢走进去!但她不在了,应该是端着一大锅盐鸡蛋,到游客多的地方去了。
上面近拍的那些小盐槽,都是“明知故犯”拍到的。不过,也都是急急忙忙拍的。
那栏杆的作用还是很大的,毕竟拦住了大部分游客。说实话,如果是太多的游客川流不息,里面确实“吃不消”。但是,在铁栏杆外边看,即便用照相机拉过来,还是看不清,因为太远。下面就是在栏杆外面拍的,只能拍成这种样。


从古盐田出来,看到洋浦的高楼大厦,特别是看到“洋浦”二字,我立马意识到,“古盐田”靠着海花岛。如果在海花岛,到古盐田,顶多转2次公交,共2元或4元。海花岛2021年元旦才试营业,那时从海花岛去“古盐田”自由行的人不多。


“古盐田”确实属于儋州地区,但是离儋州的市区很远。因为在网上看到和别人的微信建议,我还特意跑到儋州的市区,舍近求远。
结果,真是好一番折腾。到中和镇,是为看苏东坡的“东坡书馆“,而从中和镇到古盐田,2次”摩的“加中巴的转车,共花18元。
后来从古盐田回儋州市区,走了约2站,坐中巴14元,古盐田与市区相距61公里。
我曾在海花岛和儋州市区各住2天。又交了一次“学费”,多了一次耗时耗费的经历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