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昌(29)树有根,人有祖,文城镇里祠堂多

标签:
海南文昌文城镇祠堂文化众多祠堂 |
分类: 长江以南 |
海南文昌(29)树有根,人有祖,文城镇里祠堂多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于是有了“祠堂”。
祠堂,简言之“逝去祖先的家,祭祀家祖的庙”,旧时又称“祠庙、家庙”。
祠堂文化,是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体系,明、清时发展到高峰。
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将相才能自设宗庙祭祖。明朝开始允许平民建“家庙”。作为民间保存最好的古建筑群体,不仅留给后人珍贵的历史文化,也是海内外侨胞、族人寻根问祖、寄托乡情的地方。
文昌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主要集中在文城镇,“文城镇”,位于文昌市的中部。我还是第一次在一个城里看到众多“大祠堂”, 而且有的很亮眼。大部分祠堂,随时可进,有的大门只是虚掩,一推就开。有的很耐看,只是没时间细看。
后来得知,文昌祠堂是海南历史最悠久,繁衍面广,名人荟萃,人材辈出,建筑完好,管理完善,影响力最大的祠堂。
孔庙是文昌最老也最大的景,这是紧挨着孔庙的“符雅公祠”(符氏祠堂)。这座以符姓始祖"符雅"命名的宗祠,每年清明都举办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为数众多的华侨华人也纷纷回到祖籍地祭祖。


符氏本姓“姬”,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姬旦(史称周公旦)的后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鲁国末代君主的嫡孙“姬雅”,出任秦国的"符玺令",掌管调动军队用的虎符或君王的玉玺,“因官得姓”,于是"符雅"由此而来。
后来,先后有5位渡琼始祖,后裔分布全岛,并以海南为原点,迁居欧美澳和东南亚多国。
符姓在国内100多万,约占汉族的0.6%;国外符姓30多万,约占国外华人1%。在海南省,符姓人数排列第三。在全国,排名第100-140位之间。

“符雅公祠”的左边是孔庙,右边是蔚文书院,文昌历史文化展馆,里面的白楼是老的“图书馆”。
“蔚文书院” (原称至公书院),始建于雍正九年(1731年),嘉庆九年(1804年)移建于学宫遗址(即今址),改为蔚文书院,是古代文昌的最高学府。






“林放书斋”,是座林氏宗祠、妈祖庙、教学楼于一体的综合楼,前后两个院子。














孔庙是块风水宝地,这座白楼也靠着孔庙。虽然叫“靖康韩公馆”,但一看左边的捐款“芳名榜”,就知是祠堂之类。是现在有什么规定?


下面是在文城镇的陈氏大宗祠、黄氏大宗祠(黄有鸾纪念厅)等,有的特别讲究,史料多。

























在孔庙里就能看到的“宏光寺”,靠着河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