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古巴哥伦布简历哥伦布的安葬地哈瓦那大教堂圣哥伦布教堂 |
分类: 美洲 |
哈瓦那(24)圣哥伦布教堂、哥伦布遗骨曾在此安放百年
世界著名的哥伦布,他的遗骨竟然在哈瓦那的圣哥伦布教堂里安放103年。
相比古城的另外三大广场,这是最小也是最后的“大教堂广场”。
广场上的大教堂,建于1748-1778年,全名是哈瓦那圣母玛利亚托瓦尔大教堂,简称哈瓦那大教堂。是古巴当时最大的教堂。大教堂的原址,在1722年左右,还是座小教堂,建在干枯的沼泽地上。
这是座世界上最特别的教堂之一,建材取自于海里的珊瑚,由意大利人设计的巴洛克风格教堂,两边的钟楼大小不一,据说是让大雨过后的广场积水迅速通过街道流入大海,这个缺陷反倒成了大教堂的特点之一。
而真正让此教堂闻名世界的,是因为哥伦布的遗骨,曾在此安放百年,因而该教堂后来又称为“圣哥伦布教堂”。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2.9.22-1506.5.20),生于意大利热那亚,一生航海,先后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4次出海远航。先后到了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等岛,成为到达美洲新大陆的首位西欧人。1492-1493年,是哥伦布第一次远航探险,发现加勒比海众海岛。1492年,他第一次登陆古巴,写信给西班牙王室说,古巴是他“亲眼所见最美丽的地方”。
1505年11月,哥伦布完成最后一次航海。1506年5月20日,在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去世,安葬在塞维亚大教堂。
1542年,在哥伦布之子迪亚哥的遗孀要求下,哥伦布遗骨转移到多米尼加首都圣多明各的大教堂,与儿子安葬在一起。
还因为,“多米尼加”对哥伦布的意义重大。哥伦布1492年首次航行到美洲,在多米尼加登陆。1493年11月3日星期日,第二次又在那里登陆,并以“星期日”命名该地,西班牙语的读音是“多米尼加”。
1795年,法国侵入多米尼加,西班牙不能容忍哥伦布的遗骨落在外国人手中,将其挖出,运到当时西班牙殖民地之一的哈瓦那,存放在哈瓦那大教堂。
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美国占领古巴。无奈之下,西班牙人再次挖出哥伦布的遗骨,将其运回西班牙的塞维亚大教堂,保存至今。
后来的西班牙殖民地,老是不断地被新殖民者抢占,确实是过气了。
而哥伦布生前太喜欢在海上折腾,结果死后也不得安宁,都“遗骨”了,还又几次三番的漂洋过海。
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圣哥伦布教堂”,哥伦布的遗骨曾在此安放百年,也就随便拍了几张。加之教堂里还有绳子拦着三面,只能在门里面的一小块地方观看。

大教堂正对面的建筑,是1720年修建的巴约纳伯爵府,它采用的是当时盛行的对称布局,正面五门五窗,中心合围一个室内天井,四周环绕着托斯卡纳式壁柱,明黄和碧蓝、浅黄和嫩绿展现出浓浓的殖民风格,现在是殖民地艺术博物馆。
面对教堂的左边是餐厅和酒吧,前身是建于1751年的阿各斯·克拉斯侯爵府。大教堂广场,是哈瓦那当年最热闹的地方,每到夜晚,周围的贵族们都会坐在阳台上观看广场上的艺人表演。
餐厅对面的2座建筑。
面对教堂的右边是建于1740年的Arcos侯爵府,楼下现在是胜利者手工画廊。







隔壁是Lombillo伯爵府,后来成为哈瓦那的第一所邮局。信箱投寄口,是个石制面具,至今仍在使用。
信箱左边的柱廊下,有尊靠着柱子的雕像,他是西班牙吉普赛舞蹈家安东尼奥·盖德斯(1936-2004),正是他的努力,使得这种艺术形式在国际舞台上得到推广和流行。
这2个好看有趣的雕塑,我竟然没去专门拍,估计当时先想进室内参观(怕不让进去),结果出来后忘了,只有放大拍的远景。
附近的另一家邮局,墙上也有个石制的面具信箱投寄口。
这一排红房子的绿门框,都在开店。
这是另一家店,利用一切地方放小商品和做广告。后来看到他家店关门,原来古巴的房门很科学,那一扇大门,其实是由6扇小门组成。他先关上面的门,然后再关下面的。把最后的商品架子搬进去,一个特别会利用空间做买卖的小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