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阿姆利则瓦噶口岸印度巴基斯坦降国旗仪式 |
分类: 亚洲 |
阿姆利则(51)印巴边境降旗,狂热刺激,世界独一无二
我不是标题党,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是这样去降旗的?印度士兵是示威性地踢给对面的巴基斯坦人看。巴基斯坦士兵亦如此。
世界上还有哪两个国家的通关口岸,各有一个相连的大看台,是运动场式的高台阶大看台,看台上人山人海,欢呼声此起彼伏。
世界上还有哪两个国家是同时同场降旗,当两国的降旗士兵面对面时,既恶狠狠地跺脚、凶巴巴地亮拳头和挺胸脯、也礼貌地相互敬礼。
世界上还有哪两个国家的国旗,两个仇敌般国家的国旗是这样交叉的降下来。
印巴边境的降旗仪式,狂热疯狂刺激,真的是世界独一无二。凡是亲历现场亲眼目睹的游客,都感觉不枉此行,大开眼界。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本是一国,在十几个世纪中,生活在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二战结束后,英国实力急剧衰落。1946年2月,印度海军起义,虽被英军镇压,但英国也承认“不能依靠军队在印度维持殖民统治”了。
利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1947年6月3日,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正式公布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穆斯林的巴基斯坦,从印度独立出去。
方案规定,克什米尔地区可以自由选择归并印度或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的500万人中,77%是穆斯林,印度教徒20%。但英国为在印巴两国间制造矛盾,将克什米尔的主权交给了信奉印度教的查谟土邦王公,种下了印巴两国持续冲突的祸根。
1947年,印度 8月15日宣告独立。
巴基斯坦则在8月14日就先宣告独立,由东、西两部分组成,分别称为东巴和西巴。东西巴被印度隔开约2000公里。东巴人绝大部分属孟加拉族;西巴人分属信德、旁遮普等几个民族。两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都不同,只是都信伊斯兰教。
1947年8月,克什米尔境内的穆斯林土邦蓬齐发生起义,宣布成立“自由克什米尔”,加入巴基斯坦。查谟王公随即对蓬齐采取高压政策,致使50万穆斯林越境逃入巴基斯坦。
10月20日,“自由克什米尔”逼近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27日,印度伞兵空降斯利那加,第一次印巴战争爆发。这次战争以巴基斯坦占领克什米尔2/5领土,印度占领其余3/5领土暂告结束。
1965年8月,印控克什米尔的穆斯林再度发生反对印度政府的武装斗争。9月6日,双方再次发生战争。经苏美向印巴分别施压,联合国秘书长吴丹斡旋,双方签订《塔什干协定》,各自退回1965年8月前的控制线。
1971年11月21日,印巴又一次爆发战争。12月,战争扩大到西巴基斯坦,发展成全面战争。12月7日,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决议,要求双方停火和撤军。印军仍大举进攻,12月16日攻占达卡。12月17日,历时27天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以巴基斯坦全线停火宣告结束。
也就在1971年,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国,首都是达卡。
至今在克什米尔,两国经常爆发军事冲突,战火不断,发生军民死伤。
印巴敌对到什么程度,申办印度签证,必须填写“您的祖父/祖母是否是巴基斯坦人或从属于巴基斯坦控制地区?”。
位于印度阿姆利则以西18公里、巴基斯坦拉合尔以东的17公里处,是瓦噶边境Wagah Border,这个极为普通的边境口岸,就因为印巴两国同时举行的降旗仪式而闻名世界。到这2个城市的游客,基本都会去看降旗仪式,甚至就是为了看那个疯狂而刺激的降旗仪式到了那儿。我就是为了看降旗,特意去了阿姆利则。
这个原本是一个国家的地方,现在,印度这边叫旁遮普邦,巴基斯坦那边叫旁遮普省。第一次印巴战争结束后,双方沿用当年英国人划定边界线时规定的几条移民通道作为边境口岸。
从1959年起,印巴这两支曾在同一个战壕的军队就在边境口岸较上了劲,搞起了边境关闭仪式,该地区有3个口岸都举行关闭降旗仪式,只是瓦噶口岸特别热闹,成了两个国家的著名风景点。
据说这样的闭关降旗仪式,过去五十多年每天都在相同的地点、时间,以相同的方式上演。隆重、热闹、夸张、幽默,整个降旗仪式如同一场大型的世界杯大赛,双方势均力敌,难分胜负。这种带有示威性的表演,极大地满足了印巴两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强烈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游客。
寻找乘车点。火车晚点3个多小时,本应早8点到站的火车,晚点到12点。我只在阿姆利则住一夜,放下行李就直奔金庙,网上说,在金庙乘车,很好找。到了金庙傻眼,金庙的范围很大,周边有好多的大门和街道。
转了一大圈,没看到一个中国人,于是找锡克人打听,我只是想让他帮我指个方向,谁知他却把我带到一个房间,说是去找人。我明知要被宰,却不好意思走。2017年12月的大巴往返票,好像是100卢比。我喜欢坐大巴,车大座位高。
我乘的是这种车,肯定贵,150卢比往返。同车的还有一个印度人和孩子。那个大胡子是司机。
离乘车还有段时间,我随意瞎转,无意中看到了专门去看降旗的乘车点。就是从金庙水池边的这个蓝色印度教庙宇,走过这条步行街,步行街的那一头是这座白色雕塑。那些组织去边境关口的店铺基本都在那附近,外边放着广告牌。
后来我坐车路过那儿,看到拉客的更多了,他们举着牌子,还不断地叫着“阿姆利则,阿姆利则”。原来,到下午二三点,各家才开始积极的拉客,因为4点赶到边境就行。车程顶多半小时。
网上说大包、食品、水不准带,可带相机包。停车场的存包点有好多个,各个司机都有自己的存包点(好拿回扣),大包的收费高些。存个小包竟要100卢比,我不存了。因为安检的地方离存包点太远,为了保险,我还是存了(取出护照和皮夹),不过存包费降到40卢比。后来看到,有人的包比我的大,也带进去了。
停车场到关口,还有很长的路,还要留有排队、安检的时间。看降旗免费,但要查护照。外国人另排一队。
看台的前几排是塑料座椅,好像是安排才能坐,后面的全是坐在水泥看台上。
我去时,是随便坐,没人规定往哪儿坐,我挑了右边的看台,为了拍照顺光。最开始的座位离巴基斯坦的国门很远,所以能拉拍到巴基斯坦大门的里面,看到有人在门口挥舞巴基斯坦国旗,看台上的观众,有些女士穿着阿拉伯人的服饰。
相对而言,印度的看台大观众多,气氛热闹而疯狂。而巴基斯坦那边的看台小观众少。2亿多人的巴基斯坦,虽然是世界前几名的人口大国,但与13亿人的印度没法比。
知道两国的交界处最精彩,于是我见缝插针,先找个位置坐下,然后再站起搜寻更好的位置。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最后一直“插”到了两国的边界线旁。一个人也便于见缝插针。
远离边境大门的场地上,有挥舞国旗之类的“群众表演”,因为离的远我没拍。我去的时间比较好,不一会,巡场的士兵和军犬检查场地,其中一人的手中,好像拿的是探雷器。“正式演出”快开始了。
很快,专门负责降国旗的礼仪兵昂首阔步隆重登场,他们头戴鸡冠帽,腰系彩条腰带,左边还耷拉一大截,个个威风凛凛。全场掌声欢呼声震天动地。
闪亮登场后,他们有些随意地站着,在这种样的场合,还能见识到印军的“随意”和“慢节奏”,应该说他们的军姿和安排都有缺陷。5分钟后,两个女兵开始先行。据说女兵是近几年披挂上阵在边境值勤。右边的女兵更漂亮。
等到女兵在那头站定,两个礼仪兵首先出列,后来是单兵。只见他们都迈着英国式的步子,摆着齐肩高的直臂,雄赳赳的活像是打了鸡血,箭步如飞地向“国门”冲刺,像是要冲过去和巴基斯坦人决斗。
到了紧闭的大门,他们嘎然停步,然后使足全身气力恶狠狠地跺脚,就像是敌前叫阵,大有踏平对方之势。有了“敌人”的军事表演更带劲。
我只能看见印度兵,巴基斯坦那边应该也如出一辙。这确实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英军在行进中改停步立定,是要高抬腿,但不是去用脚重重地去砸地。据说,最近双方将放弃这一最富敌意的砸地动作,因为太伤膝盖。以后就拍不到砸地了。
高踢腿是门技术活,光有力气不行。看下面的这三人,第一个踢的笔直,漂亮而标准,肯定有童子功。不比不知道,第二个就差了。第三个大虾米式的,能做成这样,已是难为他了。
列队齐步走,开始是在场中央来回走。头顶上的“鸡冠”漂亮而显眼,若无那些血红的“鸡冠”,观赏性就差多了。对面的巴基斯坦显然也在做着同样的表演,印巴两军系同源,都是从英国殖民军中分流出来的。
昂首挺胸,他们竟然一起摆出舞台上的亮相动作,赢得一片掌声和笑声。
眼花缭乱的一套动作后,双方拉开各自的大铁门,雷鸣般的欢呼声顿时响彻云霄,两国的国民和威武的士兵一起“虚张声势”。当双方无障碍的面对面,印度兵拉开了这种样的架势,是亮胸肌还是想打架?连一旁参演的印度兵看着都想笑。
拉拍到一张巴基斯坦士兵的照片,他们穿着黑色的膝袍式军服,身披红色绶带,脚蹬皮靴。
那个真正负责降旗的,是不会参与争斗性的表演,他早已解开绳索、拉着绳子,在等着降旗时刻的到来。
双方这时都安安静静,印度兵在进行高水平的最后一踢,看那2只脚高的。
不知为什么,即将最精彩的时候,坐在贵宾席上的老太太走了,我当机立断下了2级台阶,坐到那个空位,是人造革皮椅,这几排应该是真正的贵宾席。因为角度并不好,我又下到最前面站着,终于能同时拍到印巴双方了,而且包括有双方敬礼士兵。真是运气。好不容易碰到这种机会,于是把巴基斯坦人拉着绳索降旗过程的照片,都放上去。
没想到,印巴的两面国旗是交叉在一起徐徐落下,双方配合默契。就像网上写的,巴基斯坦的国旗确实是晚落下半拍。
真正降旗的整个过程,其实就几分钟。叠好国旗后列队收放到房间。
原以为表演就此结束,没想到,双方几乎贴在一起在“比什么”?2个印度兵,拳头高举。两扇门之间有一道约两米宽的隔离带。
这时的大门处清清爽爽,跺脚、高踢腿,这次还多了个示威性的亮拳头,最后是礼貌的敬礼。
在既“剑拔弩张”也心平气和的气氛中,大铁门轰隆隆关上。
双方的较劲真的结束了。整个降旗仪式的演出约45分钟。
以后,就是到巴基斯坦旅游时,一定在巴基斯坦那边再看一次印巴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