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维萨德前世今生、彼得罗瓦拉丁城堡//塞尔维亚(20)

标签:
城市简史城堡钟塔 |
分类: 欧洲 |
塞尔维亚(20)诺维萨德前世今生、彼得罗瓦拉丁城堡
诺维萨德(Novi Sad),也称“诺威萨”,塞国的第二大城,距离贝尔格莱德70公里。19世纪,在塞人没有自己国家的情况下,诺维萨德是塞尔维亚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并获得“塞尔维亚的雅典”的美称。那时,几乎每个塞尔维亚诗人、作家、法学家和政论家都在诺维萨德生活和工作过。
2021年,诺维萨德将成为欧洲的文化首都,是欧盟以外被授予此项荣誉称号的首个城市。
公元前4世纪,凯尔特人在多瑙河右岸建造第一个要塞。公元前1世纪,由罗马人管辖,建立库苏姆要塞。5世纪,匈奴人入侵,要塞彻底毁灭。5世纪末,东罗马帝国重建城市,后被东哥特人、格皮德人等征服。最终,东罗马帝国获得控制权。10-12世纪,匈牙利王国占领。1237年的文献显示,城市被命名为彼得罗瓦拉丁。(现在的彼得罗瓦拉丁城堡、要塞 ,是诺维萨德的地标。)
1694年建城,由匈牙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市民主要是多瑙河对岸的塞尔维亚商人。
1748年,获得哈布斯堡皇室授予的自由城地位,被命名为“诺维萨德”。塞语的意思是“新农场”。
18-19世纪,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在经历了1848年欧洲大革命的动荡后,城市逐渐恢复往日繁荣,成了塞人最大的城市,在塞人没有自己国家的情况下,诺维萨德充当了塞尔维亚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并获得“塞尔维亚的雅典”的美称。
1867年,作为匈牙利的一部分,并入奥匈帝国,由于奥匈推行匈牙利化,塞人不再是主体,成了多民族混居城市。
1918年11月25日,一战后奥匈帝国战败,伏伊伏丁那省并入塞尔维亚王国。1918年12月1日,诺维萨德正式并入南斯拉夫王国。
1941年,随着轴心国入侵南斯拉夫,诺维萨德被匈牙利吞并, 5000多市民被杀,各族居民联合反抗。1944年10月23日,南斯拉夫游击队解放了诺维萨德,清除了纳粹合作者和异已分子。但据2009年塞尔维亚《黄昏新闻》报道:当年被清除的绝大多数是塞人,也包括一些匈牙利人和德意志人。
1945年后,诺维萨德成为了伏伊伏丁那自治省的首府,工业产值与人口都较快增长。
1975年,为纪念这座英雄城市,诺维萨德被授予“南斯拉夫人民英雄”称号。
南斯拉夫解体后,诺维萨德成为塞尔维亚的一部分。
1999年,由于美国领头肢解了南斯拉夫,1999年的大轰炸和严厉的经济制裁后,再继续分裂,使得塞尔维亚从昔日的东欧之虎掉为贫穷小国。在南斯拉夫时代就属发达地区的诺维萨德,也同其它地区一样,极度通货膨胀,许多著名企业倒闭,目前有所恢复。
诺维萨德的地标性建筑是彼得罗瓦拉丁城堡(该城曾叫“彼得罗瓦拉丁”),就离市中心十来分钟。该城堡是南斯拉夫最著名的古城堡,也是欧洲30 多座较大古城堡要塞中最大的。
通过多瑙河上的瓦拉丁桥,就可直达彼得罗瓦拉丁要塞。桥上挂着外国国旗。当一个中国女志愿者听说我还想去看诺维萨德大学,告知,因为16个国家 “一带一路”
的国际会议就在大学里召开,游客不可能靠近。她就在大学里的孔子学院教中文。
因中塞友好,“汉语热”持续升温,已进入塞国民教育体系,目前有近百所中小学、1500多名学生在学汉语。贝尔格莱德大学和诺维萨德大学分别开设了孔子学院,并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城堡建在修道院旁的小山上,入口极为隐秘,现在的上山坡道是后建的。只要是向着城堡,从街巷的很多路和城门,都可上城堡。免费。
13
世纪上半叶,匈牙利国王 Bela
批准建造西多会修道院,是高地上最早的大型建筑。15 世纪为防御奥斯曼的入侵,修道院进行加固,首次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城堡里的钟塔有百年历史,不仅模样跟欧洲的很多大钟一样,时针也是比分针长。“长时针”是为照顾多瑙河上的船家和水兵,能在远处看到钟点,而分钟不重要。
钟塔的门原本关着,好像是为几个美女开了门,于是我也跟进爬上去。钟摆两边荡着,结构还挺复杂。
诺维萨德是多瑙河和巴奇卡运河的交汇处,因扼守多瑙河的交通运输,就如同扼住了塞尔维亚这个“欧洲十字路口”的喉咙,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必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血流成河。所以塞尔维亚各地的城墙又高又厚,是真正的城墙。而我在欧洲大多国家看到的城墙,经常就像是加厚的围墙,顶多一二米厚。
彼得罗瓦拉丁城堡,位于一块40米高的火山岩石上,120 公顷,堆山高300 米。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曾是多瑙河上坚不可摧的要塞,很多世纪来一直是列强必争之地,凯尔特人、罗马人、匈奴、阿瓦尔人、拜占庭、匈牙利人和土耳其人先后染指。由于地理位置险要,被称为“多瑙河上的直布罗陀”。土耳其和奥地利之间著名的“瓦拉丁战役”就发生于此。
城堡最早兴建于罗马时代。后来为对抗土耳其和奥匈帝国的侵犯,从1692年起始,虽几经改朝换代,但工程从未停止过,1786 年才完工,共经历94 年漫长岁月。
因为城堡是个上下四层、五角网状的立体防御系统,顶部还驮着几十个红色的石楼观望台,高低参差,格局复杂,就像到了一个小城市(有些估计是后来开成了路)。无论建筑工艺还是军事功能都堪称经典,是 18 世纪下半叶世界上最坚固的军事要塞,看的我眼花缭乱。
网上说,城堡地下还有纵横交错的走廊式地道(参观收费),象一片蜘蛛网,有上百条,长16 公里,宽1
米多,分3 层,层高2
米。两层之间有梯阶相连,遇急情,可从通井里用吊杆坠下。每一层地道盘绕迂回,有的地方设有5 个通道口,但只有一个是通道,4
个是陷阱。地道里有供士兵睡觉、吃饭和开会的地方,有水井和蓄水池。地道里的枪眼,既可观察、瞄准和射击,也可伸出长矛突袭敌人,共有1.2万个射击眼。
难怪在 1813 年,当法国皇帝拿破仑远征俄罗斯之际,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把 1602 年起就保存于宫内象征荣誉、地位和权力的钻石王冠转移到千里之外的彼得罗瓦拉丁要塞。
不过,欧洲的城墙保护的都是城堡,而不是像中国,城墙保护的是一座城市。下面是城堡13 座城门的一部分。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现在的要塞,除了城墙,还有博物馆、纪念碑、咖啡馆、餐厅和商店,当地人也喜欢到此拍婚纱照。现在的古堡还是艺术中心,经常举办各种风格的画展、音乐会和艺术节,富有创意的画廊、工作室一个接一个。过去的兵营和弹药房成了各式艺术家安营扎寨的地方,据说工作室多达
90 家,成为世界各地画家、歌手的天堂。
高高的古堡,是俯瞰多瑙河的悠悠流淌和城市风光的最佳观赏地,玛丽大教堂和东正大教堂的塔楼鹤立鸡群,尤为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