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格拉茨(18)城堡山、大钟塔、武士求爱雕塑、宫廷面包房

标签:
城堡大钟雕塑宫廷面包房 |
分类: 欧洲 |
奥地利格拉茨(18)城堡山、大钟塔、武士求爱雕塑、宫廷面包房
“格拉茨”源自斯拉夫语,意为小城堡,这座奥地利的第二大城,就是由山上的那座小城堡发展而来。
这就是在城中拔地而起的城堡山,高437米,沿着山壁打造的克里斯小道,260阶石梯,这条之字形台阶本身就是亮眼的风景线。437米的高度应该是海拔,而非实际要爬的高度,所以自己上山并不累。
矗立在城堡山上的大钟塔,是格拉茨的标志性建筑和象征,在城区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当地人将大钟称为“郦斯”(Liesl),自1712年起开始为格拉茨报时。
大钟塔建立于13世纪,前身是守望塔,1588年重建成现在的样貌,主要是预警和报时,塔上挂着报时钟、火警钟、死刑钟3个功用不同的大钟。1712年壁钟取代报时钟,去掉丧钟,只剩火警钟还挂在原处。为方便远处看时间,大钟塔是以长针当时针、短针当分针。
网上说,大钟每天敲响三次,7点、12点和19点,每次响101下,因为是由101枚炮弹铸造,提醒人们居安思危。不过我没听到过。
格拉茨最早的中心在城堡山,逐步发展成小城,山上的遗迹就是格拉茨最古老的建筑。欧洲的大多古城,都是从占据山头开始。
格拉茨位于穆尔河畔的盆地,因为是交通要冲,历史上一直是抵御外敌的前沿,从奥斯曼帝国到拿破仑大军,格拉茨经受过无数次强敌的围攻,仅仅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军队就曾经三次围攻和占领了格拉茨。因为在城堡山上发生过惨烈的攻守战,拿破仑对攻城的法军死伤无数难以释怀,下令将城堡彻底捣毁。此役后,法国占领奥地利长达8年。如今的炮台,是在残留的断壁残垣上重建,摆放着四门火炮。
登城堡山、观大钟塔、眺望俯瞰老城风光,是到格拉茨的基本游项。高耸的哥特式、巴洛克式教堂尖顶错落在红顶建筑和绿色园林中。彼此连贯的红色屋顶,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火焰般的色调,红顶之城由此得名。
除了举目四望全城景色,山上有座小公园,其中一个极像中国亭子。可选择另几条山间小路下山,去往其它景点。
高大的城堡好找,而寻找“土耳其武士求爱雕塑”的过程就搞笑了。下面是图文并茂的英文景点图,当时并不知道雕塑的名称,只是想看看这个只有半个身子在外的彩色塑像。
回国后看网上说,“在位于斯博街25号的绍豪宫,能看到一个逼真威武的土耳其武士求爱塑像,这个塑像原本是竞赛的标志,现在是家居的标志”。
当时离天黑还有一小时,而这个标注9号的景点就离我住处十来分钟。信心满满地出去,路名和门牌号码也对上了,就是看不到塑像,整个墙面我都看了。后来在25号附近的房子来回找,特别注意院子里的地面。
在格拉茨问人不容易,碰不到人。问到第3个人,那女孩看了图先笑了会,然后往上指。我顺着她的手往上定睛一看,原来那塑像是在墙上啊!我指指地,我以为是在地上呢。女孩又笑了会,估计也有游客像我一样。其实我前面也往墙上看过,因天色已暗,当时看到的是个黑乎乎的小黑团,根本没想到那就是“土耳其武士求爱”雕塑。
那个从窗户里探出半个身子的武士,体积确实也小了些,如若不是当地人指引,不是定睛细看,又有照相机拉近了拍,真的不易看清楚。后来我陪着同伴去看了一下,只是天更暗了。
看到宫廷面包房属于无巧不成书,我没专门去找,因为特意去找一个低矮的门面房不容易,而我要看的著名景点还很多。但我碰巧路过,走过去了,想想怎么这么眼熟,突然想起,英文景点图上有这个大门的图片。
埃德嘉塔克斯宫廷面包房,坐落在宫廷巷旁,是奥地利历史最悠久的家族式面包房,1569年即见于文献记载。1883年,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访问格拉茨期间,都是这家面包房提供食物。1888年,被授予宫廷的双头鹰盾形徽章以示褒奖。
这就是宫廷面包房最著名的华丽大木门,精致雕刻的门顶上装饰着镀金的双头鹰,显示着这里曾经是宫廷面包房,现在还在出售茜茜之吻、国王面包干等高档的美味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