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前世今生、市政厅、玛利亚广场 德国慕尼黑(2)

标签:
广场市政厅报时木偶市徽 |
分类: 欧洲 |
德国慕尼黑(2)慕尼黑前世今生、市政厅、玛利亚广场
慕尼黑是德国的第三大城市,原是巴伐利亚王国的都城,现巴伐利亚州的首府。
慕尼黑最早的居民点,可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
8世纪,出现一个本笃会修道院,因此慕尼黑有“僧侣之地”的含义。
1158年是慕尼黑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年份,因而被推定为该市成立的年份。
1175年,慕尼黑正式获得城市身份,建立要塞。
1255年,巴伐利亚公国分裂为两部分,慕尼黑成为上巴伐利亚公国都城,从此开始了建都史。
1328年,上巴伐利亚公爵路易四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在位期间,以慕尼黑为帝都,扩建城垣,奠定了城市规模。
1609年,德国天主教同盟在慕尼黑成立。
1632年,瑞典攻占慕尼黑。
1634年,黑死病爆发,到1635年,死亡三分之一。而后,慕尼黑迅速成为巴洛克艺术中心。
1806年,巴伐利亚由公国升为王国,慕尼黑升格为王都。
整个19世纪,慕尼黑迅速发展,由5万人增加到50万。历代王公重视城市建设,建造宫殿,甚至修建整条街道。
1871年,德国统一,慕尼黑仍作为王都直到1918年。
2010年,慕尼黑130万人。因保留着原巴伐利亚王国都城的古朴风情,被人称作“百万人的村庄”。
著名的玛利亚广场,是慕尼黑的市中心广场。早在1158年,慕尼黑的缔造者狮子亨利国王,就将这里定为慕尼黑地理中心。
广场中央的玛利亚圆柱高11米,是1638年为庆祝慕尼黑脱离瑞典的统治而建。瑞典1632年攻占慕尼黑。
大理石圆柱顶端,是怀抱婴孩的圣母玛利亚。作为慕尼黑的保护神,几百年来,她一直俯视着慕尼黑的发展与变迁。基座上的四组青铜雕像,是四个小天使斩杀四个妖怪,狮子代表战争、蜥蜴代表瘟疫、龙代表饥饿、蛇代表无信。
“慕尼黑”的本义是僧侣之地,这个墙上的黑衣修士,是被称为慕尼黑之子的变形塑像,是慕尼黑市徽。
在玛利亚广场上,有1座“新的老市政厅”和1座“老的新市政厅”。这两座有点绕嘴的市政厅,互为邻居。
这就是坐落在广场东侧的“新的老市政厅”,1310年已有文献记载。著名的大厅兴建于1392-1394年。1470-1480年,旧市政厅重新设计、扩建为后哥特式。文艺复兴时期立面有所改动。1861-1864年又重建为新哥特式。1874年,市政机构迁往同一广场上的新市政厅。老市政厅在二战受损严重,尖顶直到1971-1974年得以重建。
由于二战,德国的很多古建筑都是战后重建,也可说是仿古新房。幸亏这一组建筑好看,简直就像座建筑博物馆,虽然不知是市政厅,还是拍了几张。
1938年11月9日,戈培尔就是在这里的大厅发表演讲,拉开了“水晶之夜”(1938年11月9-10日,纳粹党员与党卫軍袭击德国全境的犹太人)的序幕。现在这里是玩具博物馆,展出大量欧美玩具。
老市政厅与以前的城门相连,这里曾是慕尼黑老城的边界。城门中悬挂的计时装置别致。
相对于那座“新的老市政厅”,这座“老的新市政厅”,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新市政厅建于1867-1908年,棕黑色的新哥特式,宽一百多米,巍峨挺拔,气派恢弘是慕尼黑地标性建筑,游人最多的景点。现建筑为二战后重建。
骑马的銅雕是巴伐利亚国王。建筑正面的石雕,是寓言和传说中的英雄、圣人及兽状滴水嘴等。
从新市政厅的正门,可穿门到内院,也可上楼随便看,不过是非办公区。
除了让人百看不厌的建筑,85米高的钟楼第五、六层,装有全德最大的木偶报时钟,每天的11点、12点整(网上写,5月到10月,17点、21点也表演),都会有32个彩偶载歌载舞10分钟,再现1558年威廉五世大婚庆典的场景,结尾是一个将军将叛乱者枪挑马下。
1516年慕尼黑发生鼠疫,死了数千人,居民纷纷逃离,慕尼黑几乎成了死城。1558年,威廉五世为振兴慕尼黑,便在这里举行大婚庆典,从此慕尼黑恢复昔日繁荣。为纪念这次具有伟大意义的庆典,特在新市政厅钟楼上设置了木偶报时钟,展现威廉五世婚礼大典。
慕尼黑的木偶报时钟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表演复杂、时间长,其它城市的都不如这儿。
每当彩偶表演,广场上人头攒动。当清脆悦耳的音乐响起,五颜六色的小木偶开始旋转,广场顿时安静,各国游客齐刷刷抬头仰望,朝圣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