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墓与昭君悲剧 呼和浩特(1)

标签:
内蒙古呼和浩特王昭君 |
分类: 长江以北 |
呼和浩特(1)王昭君墓与昭君悲剧
从小就对火车情有独钟,于是决定坐很长时间的火车去莫斯科,从南京出去后的第一站是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历史悠久,民国时是绥远省省会,蒙绥合并后,自治区首府由乌兰浩特迁入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在清末民初由归化与绥远合并,故称归绥,1954年改为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简称呼市。呼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胡服骑射的发祥地,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
火车快到呼和浩特,我找人问那儿的著名景点,并打听昭君墓如何走?一个当地人和常到呼市的江苏人,听说我只玩一天,异口同声地说我来不及到昭君墓,因为要转几次车,而我又第一次去,根本找不到公交,再说也没什么看头。
碰到不喜欢玩的,听到的大多是“没意思、路很远、很难找”之类的。我事先在网上漫不经心地查过,因为在国内,毫无准备也没事,到地头再说。
他俩都建议我参加一日游,晚6点下火车,车站广场只有一家旅行社摆摊,一日游只到草原(到草原旅行社才有赚头);3日以上游的,才有一天玩市区。我看后一阵轻松,不用考虑纠结了,到国外自由行,在国内反而参团游,也太搞笑了。
那个江苏人对我最有用的话是找旅馆,出火车站往右,右边是长途汽车站,过了车站再右拐,那条马路上高中低档的旅馆都很多。
找到旅馆卸下累赘,到车站广场打听第二天要乘的公交,才问了2个人,便全部打听清楚,其实到昭君墓很方便,1路车从头到终点,向前走100米,乘44路,又是从头到终点,就几站,是专为昭君墓开的车。呼市物价便宜,车费1元,一票到底。
昭君墓门票65元,60岁以上30元。进门后墓道上的高大石碑,是用蒙汉两种文字镌刻的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的《谒昭君墓》。
昭君墓最早见于盛唐的李白、杜甫等的诗中,如李白的“死留青冢使人嗟”,杜甫的“独留青冢向黄昏”,白居易的《青冢》等。历代史书都有记载。清代的记载还见琉璃瓦成堆,青冢前有石虎、石马等,墓顶有小方亭,经过长期战乱,解放前夕,只剩下孤单墓体和几尊石碑。解放后多次修缮,如今已是规模宏大的陵园,长300米宽162米,占地73亩,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的旅游环境,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旅游景点。
墓前的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并辔而行的双骑铜铸塑像,高3.95米重5吨。
墓前是相连的两层平台,两个亭子各有一块石碑,一块汉字,一块蒙文,其它古墓是看不到这种形式的。两侧是几块各代石碑。
拾级而上至墓顶,最好从左边往上爬,坡度缓些。山顶是座六角攒尖兰亭。
在山顶看昭君墓园,前面是长长的墓道。墓后一长排平房,全是碑刻。
娘娘宫在墓左边,一不注意就会走过去,刚好我问的是工作人员,她才过来掏钥匙准备开门。里面不让拍照。
长长墓道的右边,前面是匈奴文化博物馆,穿蒙古服的是讲解员。
墓道边,还有一个匈奴历史陈列室。
三个蒙古包圆顶的建筑是“单于大帐”,每天上午10:30表演《昭君情缘》,以为只是糊弄一下,没想到表演一小时,是场精彩的叙事歌舞剧,从昭君进宫前后、画师画像、到热闹的和亲,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翩翩起舞。非常值得看。
墓道的另一边是商场,可惜我8点开园就进去,时间安排的广告牌还没放出来,造成我没看到商场里的编钟表演,一天好几场,但我不可能再等到下午,我已在昭君墓玩了4个小时。
一进园的左边是昭君故里和昭君博物馆,完全按王昭君故居仿造,包括那些生活生产物品。昭君故里位于湖北宜昌兴山县宝坪村,村子原名烟墩坪。
因墓址并无考古发掘,无法确定埋葬地,据说这里只是衣冠冢,在大青山南麓和周边省市还有十几个昭君墓葬或衣冠冢。其实,昭君墓的真伪已是次要问题,因为王昭君已不是一个人物,而是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在中国历史上,出塞和亲的女子比比皆是,大多还是位高身贵的公主,但她们的事迹绝大多数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唯独身为小宫女的王昭君不仅永载史册,被称为献身中华民族友好的伟大女性。她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也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自唐宋起,历代文人咏唱昭君、抒发情感的诗文、歌词、绘画、戏曲更是多不胜数,形成了千古流传的昭君文化。
虽然昭君出塞后,是汉匈和睦相处繁荣发展的60年,“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王昭君作为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象征而受到爱戴,但对于王昭君个人,历来认为是件极其悲惨的事。
王昭君出生于湖北的平民之家,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汉元帝时入选宫女。虽然王昭君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其中“落雁”,就是指昭君出塞时,大雁看到她忘了飞翔而从空中掉下来,但因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画像的眼角下被点了颗“伤夫落泪痣”,所以靠画像选召宫女的汉元帝,从不召见王昭君。
汉初,国力微弱,和亲是汉对匈奴的一种策略。汉武帝时,国力充实到能够抗拒匈奴。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为争夺“单于”这个最高的统治权力,五个单于分立,相互攻打,其中的呼韩邪单于想到了依靠汉朝,主动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
在西汉,和亲一直被视为个人的悲剧,昭君进宫多年得不到皇帝临幸,心生“悲怨”只有慷慨应召,自愿出使匈奴。呼韩邪辞行,元帝才第一次看到在后宫待诏的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元帝悔之不及,可惜一切已成定局无法挽回,只能把毛延寿等画工杀了。
昭君出塞和亲,是双方的大事,汉元帝还因此改元为“竟宁”,意为和平安宁,透出对此事的愿望。在呼市和包头附近的西汉晚期墓葬中,还出土过“单于和亲、单于天降”等瓦当和“单于和亲”的4字砖。
抵达匈奴后,昭君被封为“宁胡阏氏”,即胡汉友好皇后,为呼韩邪生一子,取名伊屠智牙师(封右日逐王、右谷蠡王,后因王位继承,被另一单于杀害)。不幸的是,婚后第三年,呼韩邪去世。依照匈奴收继婚制,昭君要再嫁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于是昭君成了继子的妻子,生两女。两女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很多年前,我第一次在书上看到昭君二嫁给继子,才知为何说昭君悲惨,到现在我还记得“子蒸其母”。这次参观昭君墓,分别听2个讲解员特意说道,昭君的第二次婚姻并不幸福。
回来上网查资料,才知更大的不幸还在后面,十一年后,二任丈夫也先她而去,她又要嫁给新单于,也就是二任丈夫的长子,也就是一任丈夫的孙子。昭君彻底崩溃,她没再天真地求助汉廷,而是服毒自尽。
昭君结婚时约20岁,去世时33岁,约在新莽年间(公元前9年~23年),正是绚丽的盛年。
据敦煌发现的唐代《王昭君变文》记载,昭君去逝后,埋葬仪式按匈奴习俗进行,非常隆重。“棺椁穹窿,更别方圆”。“酝五百瓮酒,杀十万口羊,退犊燖驰,饮食盈川,人伦若海。一百里铺氍毛毯,踏实而行。五百里铺金银胡瓶,下脚无处。单于亲降,部落皆来,倾国成仪,乃葬昭军(君)。”汉孝哀皇帝也差使前往吊唁。隆重的葬仪,反映了匈奴对昭君的怀念和对和亲的肯定。
其实,王昭君除姓王可确定,其她都应属不详,很可能本来就没有,和亲前只是宫女,不能封为公主,而和亲必须要有高贵的身份,昭君,应是出塞前被赐的封号。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