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的前世今生意大利自由行(20)

标签:
梵蒂冈教皇国 |
分类: 欧洲 |
意大利自由行(20)梵蒂冈的前世今生
梵蒂冈是当今世界最特殊的国家,既是天主教教皇的领地,又拥有独立主权。说梵蒂冈必须从教皇国说起,按《辞海》表述,教皇国,是指公元756-1870年,意大利中部由教皇统治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国家。公元756年,法兰克的国王将腊万纳至罗马的一带地方赠给教皇,是为教皇国之始,首都罗马。历史上,教皇国疆域屡有变迁,国家数次亡兴,最后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领土逐渐缩小,1870年全部并入意大利王国,教皇退居罗马城西北的梵蒂冈,此后,教皇国的名称一般不再延用。1929年,意大利政府与教皇签订《拉特兰条约》,成为独立国家。
梵蒂冈国,位于罗马城里,面积0.44平方公里,是全球最小、人最少的城中之国。但这个最小的国家,是天主教最高权力机构所在地,世界天主教的大本营,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梵蒂冈与许多国家建有外交关系,一面国旗就是一个或代理着几个国家。
现在代表中国的是被赶到台湾去的“中华民国”,其实梵蒂冈很希望是北京,不是喜欢共产党,而是信徒众多。
华人导游说,因为中国一直坚持中国区的大主教,必须由中国教会自行推举。华人导游举例说,以前,波兰政府被一个工人领导的工会推翻了,并非那个叫瓦文萨的工人厉害,而是教会操纵了,源源不断地提供经费支持罢工闹事推翻政府。瓦文萨上台后把波兰搞得一塌糊涂。
作为国界的列昂四世城墙,建于847年-855年。
但梵蒂冈也不是被城墙团团围住,可从几处进入梵蒂冈,下面看似围墙的拱门,或许是高架水渠?
这条通向圣彼得广场的协和大街,就没被城墙围住,大街是为纪念“拉特兰公约”而建。
1929年2月11日,墨索里尼(1883-1945)执政的意大利政府与教皇比奥十一世(1922-1939)签订了互相谅解的《拉特兰公约》。教廷承认意大利政府;意大利政府承认梵蒂冈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承认教廷对罗马市内的拉特兰宫等13座建筑和郊外的教皇别墅,教皇及其附属人员享有治外法权和免税权;意大利为1870年占领原教皇国领土给教廷一笔赔偿金。原来,教廷除了梵蒂冈国,在罗马还有土地和房产。
梵蒂冈的城中心就是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圣彼得大教堂,2.2万平方米,可容纳六万人。大教堂不仅是最宏大的天主教堂,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的殿堂。3世纪初,君士坦丁大帝为纪念在罗马西北角殉难的耶稣门徒圣彼得,率先在其墓地上建造了一座长方形大教堂,称老圣彼得大教堂。新教堂于1450年开始兴建,历经几个世纪的改建重建,先后由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主持。廊檐上方有以耶稣为中心的11尊雕像,两侧各有一座显示格林威治时间与罗马时间的时钟。自1870年以来,主要的宗教活动均在大教堂举行。
在巨大的广场,看不出137米高的教堂有多高,但与近旁的人一比,就知其宏大。整栋教堂建筑呈现希腊十字架结构,传统而神圣;教堂顶上5个穹顶的布局,也启十字型。中间最大的中央穹顶,直径42米。站在穹顶里可俯瞰梵蒂冈和罗马全景。
大教堂正面是圣彼得广场,建于1656年至1667年间,因圣彼得教堂得名,这个被称为钥匙形的广场是罗马最大最著名的广场,巴洛克风格,可容纳50万人,是教廷从事大型宗教活动的地方。每个礼拜天,教皇会在广场举行盛大的弥撒,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聚此聆听教皇的演讲,遗憾我没碰上。
广场中高25.5米重320吨的无字方尖碑,是公元37年从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掠夺到罗马的,一直躺在尼禄竞技场的墙边,1586年,在圣彼得大教堂开工80年后,方尖碑竖在现在的位置,作为基督教战胜异教的胜利象征。这座最显眼的方尖碑,几个世纪以来还留下了种种传说,方尖碑下埋葬着被刺恺撒大帝(公元前100—前44年)的骨灰和钉死耶稣的十字架残片,有的说是存放在方尖碑的顶端……
在梵蒂冈两处看到著名的瑞士卫队,身穿特别亮眼的军服,大多传说是米开朗琪罗设计,其实这套近代的军服,是由瑞士卫队的队长1914年设计的。
教廷卫队成立于1506年,不分国籍,符合要求就可入选。1527年5月6日,哈布斯堡王朝的军队血洗罗马城,卫队中其他各国的兵全部逃散,只有瑞士人顽强坚守,147名瑞士兵全部为保卫教皇流尽最后一滴血。从此,教廷卫队只招瑞士人,教廷卫队改称瑞士卫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