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太极,以和为贵,治世玄岳,道在和谐。武当山深厚的道家文化底蕴中,体现了人文与自然景观的完美天成的结合。万象归一,乾坤对立,阴阳统一。武当文化以其宏伟的古建筑群、玄妙的太极武术、神奇的道医道药、独特的道教音乐、传统的道教法事、深奥的道教哲理,成为世人心中的圣山。
古建筑群举世罕见(世界文化遗产)
武当山古建筑群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群,现存古建筑及建筑遗址62处,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全山保存各类文物5035件,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馆”。其始建于唐代,兴盛于明代,明永乐皇帝遣臣率军民工匠30多万人历时12年,在武当山长达80公里的建筑线上建成了9宫、8观、36庵堂、72岩庙、39桥梁、12亭等33处古建筑群,建筑面积达160万平方米。现存较完好的古建筑129处,共有庙房1182间,建筑面积43332平方米。整个建筑群严格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统一布局,并采用皇家建筑规格,具有玄妙超然、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仙山琼阁意境,堪称我国建筑宏观设计的顶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馆”。世界建筑师学会副主席杨廷保称赞武当山古建筑是“人世上的天堂,驾于五岳之上”。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之最高水平。
武当武术玄妙飘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之阴,山之阳,天下太极出武当”。巍巍武当山,滔滔汉江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有人认为,“太极”只是一套养生健体的古老的拳法;有人认为,太极只是一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容、和谐共生的阴阳鱼图案;有人认为,太极只是对日月星辰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地运行进行的一种抽象概括……。
武术界认为,要理解无形的“太极”,最好还是从有形的太极拳入手。拳法如水,散之成气,聚之成冰。至柔时,如薄雾;至刚时,如坚冰。舒缓时,似水之流动,连绵不断。发力时,如水之喷发,无坚不摧。当拳与人相融,便能周身无处不太极,一动一静皆浑然。
太极拳自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要成为辉耀人类历史的文明之花。武当山是太极拳的发祥地,由明代高道张三丰集武当拳技之大成所创,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武术两大流派之一,深深根植于数千年华夏文化的沃土之中,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武当武术在继承古代武术攻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易》的某些原理,参以道教内丹功法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已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套路风格。它以养生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以“厚德载物、道法自然”为精神,以动静结合、内外兼修为方法,具有尚意不尚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延年益寿、袪病御疾等多种特点和功效。武当武术所推崇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思想,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科学、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主张呈现出本质的联系,其朴素的哲学观,闪耀着一个伟大的东方民族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而永不衰退、历久弥新的智慧光辉。2005年,武当武术被列人《国家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武当武术的养生价值越来越受到海内外游客的青睐,目前全世界习练太极拳的已逾5亿人。
道教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文化的根衹在道教”。作为中国原始哲学道家思想公认的第一名山,一直是我国道教文化产生、发展、壮大、延续的载体和舞台,自明代以后,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标名于世,被誉为全国道教第一名山,成为全国最大的皇家道场和全国道教活动中心。武当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的巅峰象征,武当山蕴含着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保合太和的深奥哲理,承载着最高和谐之道;武当道教所倡导的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厚德载物、重人贵生和诚信向善的思想理念,及天地和谐、山水和谐、人文和谐和阴阳和谐的价值核心,既符合当前人们休闲养生的价值追求,又较全面直观地体现着我国古人的信仰、思维和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和全世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上千年的历史积淀,孕育出博大精深的武当道教文化,其珍贵的道教文物、灵验的道教医药、独特的道教音乐以及玄妙的武当武术、深奥的道教哲理,彰显出武当山的独特魅力。
1、道教医药泽被众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在汉代,武当医药就有较高地位。汉武帝曾派大将军戴孟上武当山问医采药,后来他留山修道。唐代的孙思邈、宋代的陈抟均来过武当山,在此采药、炼丹,追求健身长寿之术。明代,武当山在全国的医药学地位更高,引来在太医院作过医官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武当山采药,他所撰写的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中有很多药物采集于武当山,有记载的近400多种,约占全书三分之一。
武当山被誉为“天然药库”。著名的药用植物有“七叶一枝花”、“江边一碗水”、“头顶一颗珠”、“千年艾”、“盾叶薯蓣”等。武当山素有“十道九医”之说,历代道士在草木丹药、内丹术、疾病防止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八宝紫金锭”等药品,“万银锭”、“黄龙洞眼药”等武当道士研制的药品至今仍在海外享有较高声誉。武当道教思想还影响了葛洪、孙思邈等著名古代医学家的养生观和疾病防治学的学术研究,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武当道教医药认为,人体的病因主要是“二毒”,即经络之毒和脏腑之毒。经络之毒由经络中宿血所致;脏腑之毒由脏腑中宿便所致,这两种毒邪既是致病原因,又是病理性产物。武当道医们创立“四个一疗法”即:一炉丹、一双手,一根针,一把草。一法可以治疗多种病,一种病又可用几个法。“四个一疗法”把预防、治疗、康复视为一个整体,总结了不少治疗疑难杂症和健身益寿的成功经验。2004年,“十堰市道教医药研究所”正式挂牌。与此同时,特区还开办了特色医院——武当道教医院,在紫霄宫设有“道医问诊”旅游项目;在乌鸦岭设有“道家养生堂”,为游客治病。目前,已经调查、收集、整理武当道教药用植物5大类719种,武当道教医药单、验方154首,分门别类整理归纳为养生保健方、内科杂病方、妇科杂病方、骨伤科方等6大类。道教医药研究所与湖北中医学院携手,挖掘验证了道教秘方“九龙降糖汤”在治疗Ⅱ型糖尿病方面的显著疗效,获得了十堰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道教音乐庄重典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道教音乐,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道乐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音乐,在曲式和音调的内涵上,无不渗透着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格局。
武当山道教音乐是我国秦巴山区优秀民间文化与唐至明代宫廷音乐相结合的产物,融汇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与宫观音乐的精华,将宗教韵味与古典音乐气质完美结合,既保留了全真派“十方韵”的音乐特色,苍劲古朴,婉转清新,肃穆典雅,是是中国道教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当道乐具有中国道教音乐文化的一般共性:多源性、融摄性、延续性和保守性。道乐自它形成伊始,便一直受到皇室官府的扶植、利用和荫护,并受宫观组织和清规戒律之制约,较少受战争、灾害等尘世动乱冲击,得以自成一体的延续发展。同时,道乐历代主要靠口传心授(少数情况下用手抄乐谱辅助),严格遵循传授,不允许随意改变。因此,较之其它民族音乐品种,道教音乐能保存更多古代传统音乐因素。
武当道乐历史悠久,明代大兴土木营建武当道场以后,从全国各大名山钦选400名精通经典和道乐的道士,分派到全山各大宫观办道,使武当山荟萃全国道乐精华于一体。当时设坛建醮,少则三天七天,长则达四十九天。在这类盛大的国家祀典中,道乐阵容庞大,不仅动用本山数百名道士,还行文全国各地征调道士协助,并抽调宫廷雅乐队来大壮声威。演奏乐器有笛、管、笙、箫、号、琴及多种打击乐器,按照建醮仪轨程序日夜演奏。道乐除运用正统玄教乐章和宫廷祭祀雅乐外,还吸收不少民间音乐,使雅乐与俗乐融为一体。
3、武当庙会应者云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仙山武当灵,万人赶武当。几千年来,武当山一直被中国作为道教文化的巅峰圣地而举世瞩目。尤其是每逢农历三月三真武圣诞等重大道教节日,武当山重要的道观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事活动,在海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武当山道教法事称做“醮”,“醮”的原意是祭,为古代礼仪。武当山道教继承并发展了醮的祭祀一面,借此法以与神灵相交感,认为祈福禳灾,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人力所不及的事情都能通过这种形式求得神的威力而得以实现。
在斋醮等法事活动中,音乐贯穿始终。明成祖朱棣营建了武当道场后,从全国各大道教名山钦选四百名精通经典和道乐的高功道人来武当山办道,使武当山道教音乐荟萃了道乐精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嘎玉撞金,鸣丝吹竹,击金鼓镗,鸣玉琅琅……”这段来自古人的描写,是说武当山道教音乐美妙得象是从仙国云端飘来的天籁之音。据记载,武当山专为皇帝举行的“金篆大醮”时间长达四十九天,皇帝的命臣及武当山的法师、高功、经师等上千人参加。
武当山大山、大水、大人文的魅力传奇中,谱写了自永乐盛世以来最壮丽恢弘的全新篇章。千年武当仙山,正在一个新的历史制高点上,闪耀着一个伟大的东方民族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而日久弥新的永恒精神光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