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2022-07-22 10:10:10)
标签:

文化

中国历代诗词名句赏读—203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清明》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是黄庭坚的诗《清明》中的句子,全诗是: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是一个节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扫墓是清明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扫墓,就是清扫先人坟墓周围的枯草落叶,给坟墓添些土,修补一下。清除墓碑上的尘土,敬上一些贡品,焚烧一些纸钱,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

 黄庭坚的这首题为《清明》的诗作于北宋末年的“元佑党争”时期,因王安石变法时,推行新政措施,朝廷形成了支持变法的“新派”和反对新政的“旧派”。旧派也被称为“元佑党人”,其中包括苏轼、司马光等人。黄庭坚因与苏轼交好,也受到一些牵连。所以诗中借“清明”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首联“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写清明时节的桃李花开和野外的荒冢。一个“笑”字写桃花和李花盛开的景象,一个“愁”字写荒冢的悲凉情景。一“笑”一“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种对立的感情同时出现,给人以“无端”之感,不知道诗人想表达什么。

 颔联“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现象。雷声惊动天地,把蛰伏的动物都惊醒了,雨水充足,滋润原野,草木长出了柔嫩的枝叶。

 颈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运用两个典故。前一句用《孟子》中的典故。《孟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齐国有一个人,此人有一妻一妾。那个齐人每天外出,总是酒足饭饱后回来。妻子问他和谁一起吃饭,他说都是一些富贵的人。但妻子感到纳闷:丈夫每天出去跟人家一起吃饭,怎么没看见有一个富贵者到家里来呢?妻子想一探究竟,于是悄悄地跟在丈夫的后面,发现丈夫一直走到一片坟地里,向那些上坟的人乞求祭祀剩下的酒肉。吃过一座坟前的祭品后,没吃饱,又到另一座坟前去乞讨。妻子回到家里和妾抱头痛哭,就在这个时候,那个齐人从外面回来,一副洋洋自得的样子,在妻妾面前表现得很傲慢。孟子用这个故事讽刺那些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的人。后一句用介子推的典故。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宁愿被大火烧死,也不愿意接受晋文公重耳的封赏。这两句写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前一种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去获得富贵,后一种品行高洁、舍生取义。黄庭坚这样写,显然是借古人的事来讽刺那些为了富贵而不顾廉耻的人。

 尾联“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千百年来,不管是贤明的人,还是愚笨的人,死后都埋在土里,坟上长满了青青的蒿草。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好争的呢?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好计较的呢?这是诗人无端受到牵连、受到打击后的喟叹与超脱。

 黄庭坚的诗开头突兀,好像没有理由,行文中看似连接不上,却有着常人想不到的妙处。《清明》这首诗就体现了黄庭坚诗歌的这一特点。首联写一笑一愁,似无理由;颔联写雷和雨,似与首联不接;颈联用两个典故,跳脱出去;尾联写贤愚共一丘,将整首诗绾结在一起,前面的无理至此全部合于情理。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透着参透人生的超然,《红楼梦》中“好了歌”中的句子“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意境与黄庭坚的诗句相似。宋人谢枋得编选的《千家诗》里选录了黄庭坚的《清明》一诗,黄庭坚的《清明》一诗广为流传,曹雪芹的“好了歌”显然受到了黄庭坚诗句的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