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022-06-30 10:10:10)
标签:

文化

中国历代诗词名句赏读—181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是苏轼的诗《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中的句子,全诗是: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从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从诗的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安惇,送别的原因是安惇没有获得参加进士试的资格而返回家乡。安惇,字处厚,四川广安人,和苏轼算是同乡。“秀才”是唐宋时期对应举者的通称。“失解”意为失去参加进士试的资格。唐朝规定,举进士者皆由地方发送入试,称为“解(jiè)”。乡试也称“解试”,科举时称中乡榜的人为“发解”,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失解”就是在乡试中落榜,失去参加进士试的资格。

这首诗名为送别,但诗中既没有写送别的场景,也没有抒发惜别之情,而是通篇说理,分析安惇失解的原因,探寻努力的方向,劝慰的成分居多。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旧书”指已经读过的书。“厌”是满足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已经把书读了很多遍,仍然不感到满足,熟读深思,你自然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百回”意为很多遍,并非实指。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承接前两句,只要熟读深思,学有所成,将来考取功名和做官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到那个时候,恐怕你想从容的游玩都没有时间。“栖迟”意思是游玩和休息。“那可追”意为怎么能得到。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自己在家乡读书时专心的情景:断绝与别人的来往,整天埋头读书写作。“窥园葵”用的是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典故,董仲舒年轻时读书“三年目不窥园”,后来用“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专心学习。

“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从儿嬉”,自己到京城参加进士试是羡慕做官的庸俗行为,其结果是丢弃旧学,整天和别人玩官场上的游戏。“朅来”的意思是“去”。“东游”指从家乡来到京城。“从儿嬉”指跟随别人在官场做官。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自己在官场苦心谋划结果还是不顺利,到头来得到的只有满头白发。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家乡山上的松柏都是我亲手栽下的,离开时已经有两手合围那么粗了,我什么时候能回到故乡去呢?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感慨自己的命运,认为自己十年来东奔西走是愚蠢的行为。“宁非痴”意为“难道不傻吗”。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拿自己的经历和安惇当下的处境相比,得出都是有得有失的结论,所以临别时只有长长的叹息。

这首诗除开头两句是分析安惇失解的原因、劝安惇深入学习外,其余内容都是用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安慰并告诫安惇:不要贪图功名富贵。只可惜安惇没有听进去,最终还是选择了仕途,做了不少坏事,以至于“天下怨疾,为二蔡、二惇之谣。”歌谣是:“二蔡二惇,必定沙门;籍没家财,禁锢子孙。”“大惇小惇,入地无门;大蔡小蔡,还他命债。”谣中“二蔡”指蔡京和蔡卞;“二惇”指章惇和安惇。如果我们用安惇的结局来看苏轼的《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这首诗,可以说这首诗是暗中预测安惇未来的谶诗。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是“书读百遍,而义自见”的诗意表达,是自古以来人们学习时看似最笨、实则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苏轼本人的学习体会,历来被读书人当作学习的重要途径而津津乐道。《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在苏轼的作品中算不上什么佳作,但“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却是令人心悦诚服的名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