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诗词名句赏读—179
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此心安处是吾乡”是苏轼的词《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中的句子,全词是: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王巩,字定国,北宋著名诗人、画家,是苏轼的好友。因为受到苏轼“乌台诗案”的牵连,王巩被贬到宾州(今广西宾阳县),宾州地处岭南荒僻之地。在“乌台诗案”的20多位案犯中,王巩是被贬得最远、责罚最重的。苏东坡这此感到很内疚,说“兹行我累君”。王巩受贬时,其歌妓柔奴(即词题中的“寓娘”)毅然跟随王巩到岭南。元丰六年(1083),王巩北归,与苏轼饮酒时,让柔奴劝酒。苏轼问广南风土,柔奴回答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极为感动,填了《定风波》一词表达对柔奴的赞美之情。关于这首词的写作时间,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这首词作于元丰八年(1085)。对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则是没有争议的,因为这首词前有一个序: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一词用简练明快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兼具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女子形象,通过赞美柔奴“心安即乡”的品格,表达了苏轼“无所往而不乐”的旷达情怀。
上阕写柔奴的美丽形象和过人的才能。“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前一句赞美王巩丰采俊逸,后一句写美丽的柔奴来到王巩身边是上天对王巩的偏爱。“琢玉郎”意为像玉雕琢的男子。“玉郎”也是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爱称。“点酥娘”形容肤如凝脂般光洁细腻的美女。“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都说柔奴歌声十分动听,柔奴的歌声让人感到十分舒适。“皓齿”是洁白的牙齿。“炎海”比喻酷热。“雪飞炎海变清凉”意为柔奴的歌声让人听后感到极度的舒适,如同雪落下来,炎热的地方一下子变得清凉。“天应乞与点酥娘”一作“天教分付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一作“自作清歌传皓齿”。字词上虽然略有差别,但基本意思是一致的。
下阕写柔奴北归后的形象和席间的神态、语言。“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从遥远的岭南归来,没有万里奔波的憔悴,而是“颜愈少”,没有颠沛流离的忧愁,而是“微笑”,“微笑”之中还带着“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我”小心询问柔奴在岭南时的情况,以为她会说岭南生活的艰辛,她却说:心安定下来的地方就是我的家。“试问”之中带着忐忑,以为岭南生活给柔奴留下了伤痛,担心触碰柔奴的痛处。“却道”一词表现了作者的意外之感。
“此心安处是吾乡”并不是什么新颖词句。白居易的诗《初出城留别》中有诗句“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白居易还有一首题为《种桃杏》的诗,诗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苏轼的词句显然受到白居易诗句的影响,但苏轼的词句不是简单地照搬白居易的诗句,而是融入了柔奴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人生感悟,是对柔奴的赞颂,也是对人生的参悟,其中包含着旷达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处世哲学,是令人醍醐灌顶的名言警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