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2022-05-12 10:10:10)
标签:

文化

中国历代诗词名句赏读—132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其二)》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是陈陶的诗《陇西行(其二)》中的句子,全诗是: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晚唐时期人。因屡次科场失利,于是隐居不仕,自称“三教布衣”。唐懿宗大中年间至咸通年间,陈陶因为躲避战乱而入洪州西山,节度使严撰听说陈陶很有道德操守,敬慕陈陶的为人,经常到山中与陈陶攀谈,二人一谈就是一整天。严撰还派了一个名叫莲花的女子去伺候陈陶,同时让莲花挑逗陈陶,考验陈陶的人品。莲花作了一首诗赠送给陈陶:“莲花为号玉为腮,珍重尚书送妾来。处士不生巫峡梦,虚劳云雨下阳台。”这首诗里包含着一个男欢女爱的典故,陈陶心里当然明白,也作了一首诗:“近来诗思清于水,老去风情薄似云。已向升天得门户,锦衾深愧卓文君。”表明自己一心修行,无意于男女之事。莲花只好回去向严撰报告了这件事,严撰更加敬重陈陶了。传说陈陶后来升天而去。

 陈陶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工诗,诗以平淡见称。《陇西行》是陈陶的代表作品,共四首。《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陈陶的《陇西行》反映了唐代长期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写将士们的英勇和战斗的惨烈。前一句中的“誓”字表现了将士们的决心,“扫”字表现了歼灭敌人的力量,“不顾身”表现了将士们的勇敢。后一句中“貂锦”代指奋勇作战的将士们,“丧胡尘”写伤亡惨重。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写将士们牺牲在战场上和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无定河”在陕西北部,这里代指大唐西北地区唐军与匈奴作战的地方。诗中“可怜”二字最为惨痛:一是战死在沙场的将士令人同情;二是还在思念丈夫的女子令人同情。“骨”代指战死的将士,死后的白骨暴露在河边,可见他们已经死去很久了,可是在他们妻子的梦里,他们还是有血有肉、有说有笑的活人。一个“骨”字有触目惊心的效果。明代杨慎认为,这两句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中的句子“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称陈陶的诗句“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贾捐之的文句家人“设祭”“想魂”,显然已知亲人战死,而陈陶的诗句写女子认为丈夫还活着,在梦中与丈夫相见。比较而言,陈陶的诗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写的情景更为凄惨。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把残酷现实与女子的梦境结合在一起。“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残酷的现实,一边是美好的梦境;现实是露于野外的白骨,梦中是鲜活可爱的人。虚与实的结合,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如果说“一将功成万骨枯”是反映战争残酷的长镜头,那么“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则是以小见大,反映战争残酷的特写镜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