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诗词名句赏读—97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刘禹锡的诗《赏牡丹》中的句子,全诗是: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原产于我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山间或丘陵中,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进行栽培,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牡丹发生了变异,出现了许多花大色艳的品种,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唐高宗、武后时将牡丹移植到京城长安,唐玄宗时更是视牡丹为珍品,到贞元、元和年间,赏牡丹已成为京城里的风气。后来牡丹成为富贵的象征,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相传有人从一位画家那里买了一幅牡丹图,回去挂在客厅里。一位朋友看了这幅画,说图上的牡丹没有画全,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部分,就是“富贵不全”,不吉利。主人一听,心里很不舒服,于是去找那位画家,想请他重画一幅。画家听后,笑着说:“这不是富贵不全,而是富贵无边啊!”那人恍然大悟,捧着画高高兴兴地回去了。这个故事虽然是用来形容说话技巧的作用,但也反映了牡丹在人们心目中的象征意义。
清朝末年的时候,牡丹曾被当作中国的国花。2019年7月,中国花卉协会发起一次评选“我心中的国花”活动,牡丹的得票率高达79.71%,可见牡丹受人喜爱的程度。
刘禹锡晚年生活闲适,在洛阳常与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人交游赋诗,唱和对吟。唐文宗开成二年(837)五月,适逢牛僧孺为东都留守,在洛阳南郭建造别墅,庭中种植了很多牡丹。牛僧孺常与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人于庭中赏花吟诗。《赏牡丹》这首诗大概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赏牡丹》运用对比的手法,先写“庭中芍药妖无格”。芍药,一名没骨花,“格”本意为骨格,这里指格调。再写“池上芙蕖净少情”。芙蕖就是荷花,生长在水中,虽然让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却也给人以不近人情之感。芍药的特点是“妖无格”,芙蕖的特点是“净少情”。在写了芍药和芙蕖之后,写牡丹。牡丹的特点是什么?诗人没有具体说,而是概括为“真国色”,“真国色”是什么特点?结合前面芍药、芙蕖的特点,可以认识到牡丹至少是不妖媚、有格调、洁净而多情。最后一句“花开时节动京城”写牡丹花开时的盛况,从侧面表现牡丹的美。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句中的“唯”强调了数量少,“真”强调了本质佳。“动京城”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使京城惊动,京城因牡丹花开而面貌一新;一层含义是使京城的人惊动,即京城的人都出来赏花。后人用“国色天香”代指牡丹,这一词语是否起源于刘禹锡的《赏牡丹》一诗,不得而知,但刘禹锡的这首诗在促使“国色天香”成为牡丹的代名词方面是起了巨大作用的。
唐代不少诗人都写过咏牡丹的诗,在众多咏牡丹的诗中,刘禹锡这首《赏牡丹》称得上是的压卷之作,而这首诗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写牡丹的名句,可以说是名篇中的名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