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与白居易的《池上》有相似之处,都属于童趣诗,但这首诗所写的孩子年龄稍大一些,因为钓鱼需要一些工具和一定的技术,而撑着小艇采白莲相对要简单一些。作者胡令能是唐代人,年轻时家贫,曾经干过修补锅碗盆缸的营生,因此得名“胡钉铰”。传说他曾经梦见有人剖开他的肚子,把一卷书放在他肚子里,于是他就能做诗了。因为长期在社会底层生活,熟悉底层人民的生活,胡令能的诗充满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胡令能留下来的诗不多,《小儿垂钓》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诗第一句“蓬头稚子学垂纶”,概括地交代了人物和事件,其中“蓬头”刻画出一个活泼而又充满野性的孩子形象。第二句“侧坐莓苔草映身”,写孩子钓鱼时很随意的状态,与“蓬头”的形象相一致。第三、四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孩子垂钓时对待问路的人。此时孩子正专心钓鱼,心中只有钓鱼这一件事。当一个人专心做一件事时,往往会忽略其他事情,成年人也有这种现象,孩子更容易有这种表现,所以正在垂钓的孩子“不应人”是很正常的,但他不是不搭理,而是“遥招手”。为什么“遥招手”呢?诗中说了原因:怕得鱼惊。其实,“遥招手”也是对路人的回应,可以理解为请路人稍等一下。这首小诗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孩子垂钓的情景,这与胡令能长期接触底层劳动人民,熟悉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可见要写出好的作品,一定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如果高高在上,凭空想象,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曾老师讲古诗已录制成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曾纪焕”或登录“今日头条”搜索“曾纪焕老师”观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