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文明助力现代科学东方数学揭示地震周期

古老文明助力现代科学
——记上海市嘉定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主任科员陈伟的科学新发现
众所周知,地球上发生的特大地震能够在数十秒时间内将一座城市及其数万乃至数十万生命顷刻间毁灭,这既是对人类生命的巨大威胁,更是对人类智慧的最大挑战。“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当今人类科技发展,对关乎自身生命存亡的脚下地球“地震形成动因及时空分布规律”缺乏应有的理解和认识;却在试图推演数十亿~百亿年前的宇宙星体起源与演化。可见,西方科学观在主导和引领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对“宇宙~天地人”系统整体认识上的严重偏离与割裂,这是当今人类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最大悖论。
而上海市嘉定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主任科员陈伟却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爱好,用十多年的业余时间一直个人自助潜心研究“中国大陆强震空间分布与时间周期分布”这一问题,并本着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院士倡导的“要做一辈子研究生”的科学精神,执着追求,乐于其中。希望能通过研究和揭示地震的发生规律,为探究这个世界科学难题和防灾减灾尽一份地质学者的努力。
创新指导思想,终得科研硕果
在对全球地震时间分布规律的研究过程中,陈伟充分认识地球历史和包括地震活动在内的地壳运动呈现出的渐变过程与突变过程交替发生的演变规律;并以中国古代阴阳太极理论与自然宇宙观为指导;同时吸收近几十年来西方科学发展起来的非线性科学与混沌理论研究成果,从而获得了三个方面的科学新发现:(1)发现了体现地壳运动能量渐变与突变交替发生过程、反映地震活动周期规律的“全球地震11/30二维周期分布律”;(2)揭示其物理本质规律的“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3)以及这两大规律赖以确立的数学基础——“11/30二维交互数系坐标系暨11/30太极数系”;它同时也揭示了代表古老中华文明之源头“洛书”的自然数学原理或数理来源。并且这三大研究成果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互为支撑,缺一不可。
已有研究表明,11年及其倍数周期在地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事件中均有明显反映。目前已知太阳活动周期是太阳黑子数及其它现象的准周期变化,其平均周期约11年,变化幅度在9至13年。因此,在地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事件中反映出来的11年及其倍数周期不能与太阳活动周期简单等同起来;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密切关联。
另外,自然界中存在的另外一个相当重要的周期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已经认识的干支60年以及其倍数周期。历史上发生的诸多自然灾害事件已经充分验证了这一周期的存在。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999年,陈伟通过综合分析,提出如下疑问和猜想:在诸多自然灾变事件中出现的11年与30年两个周期特别引人注目,11年与30年倍数这两个周期是个别存在还是普遍存在的呢?是否可能这是两个更为基本、更为重要的周期呢?它们仅仅出现在年尺度中吗?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着相互关联?
2001年,陈伟收集了自公元1201年以来全球7.5级与中国7.0级以上400余个强震震例,运用Excel表计算出每个震例两两之间的公历年差、月差,在地震时间差数据中发现均存在着11倍数和30倍数两个周期数。如此,对之前的初步猜想,寻找到了明确的线索和依据,随后进入数理模型的构建和论证。
http://s6/mw690/003uUXaLzy783Dkeozb95&690
通过选取不同的时间尺度计算地震事件“两两相对时间差”,陈伟发现和提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地震事件两两时间差中,为什么在年、月、日等不同时间尺度都出现了11与30两个周期数?一场大地震的发生和持续时间是以“秒”为计量尺度的,地震事件中存在的年、月、日等时间尺度是如何一步一步趋向于或逼近于“秒”这个尺度的?如此引出了一个当今科学“天问”:即决定生命存亡亦即大地震发生的那一时刻或那一秒,是从何而来、从何而生的呢?时间“0”点究竟在何处?
“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的发现和建立解答了这个问题。
源于古老文明,造福现代社会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像,被公认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其来源古老悠久且充满神秘。陈伟的研究论文首次对其数学原理作出了明确论证,证明了“11/30二维交互数系”即为洛书的数理来源,并且与所发现的“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
http://s1/mw690/003uUXaLzy7pHq52L9m40&690
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
在“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中,横轴E——取11的连续整数倍数设为横轴E,该数轴上的一个基本度量单位E=11(取11的英文单词首个字母E表示),具体时间长度依所选时间尺度(年、月、日等);如取年,则1E=11年;如取公历月,则1E=11月。纵轴T——取30的连续整数倍数设为纵轴T,该数轴上的一个基本时间单位T=30(取30的英文单词首个字母T表示);具体时间长度依所选时间尺度(年、月、日等);如取年,则1T=30年;如取公历月,则1T=30月。
根据“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地震、洪灾、干旱等自然灾变事件的周期分布在数理模型上是类同的;即地震、洪灾、干旱等自然灾变事件的周期分布均遵守和服从“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可以统称为“自然灾变事件11/30周期分布律”模型。在该坐标系中,选定研究对象,选定时间尺度,均可建立其周期分布模型,据此可从时间周期分布上对研究对象作出历史事件关联研究和未来事件分析预判。
通过计算地震事件“两两时间差”,可将全部震例表达在11/30时间坐标系上;由此构成一张选定时间跨度、时间尺度及地震强度的“全球地震11/30二维时间分布网”。遗漏的历史震例可再补充添加其中,但其主体时间周期分布结构不变。
根据地震11/30周期分布,把年尺度和月尺度结合起来,并根据潜在地震危险区前兆异常分析,有可能将强震复发时间周期提前推测或预判到月尺度即某个月份。例如:
在2013年初及该年5月初,陈伟在博客中提前研究发布“2013年关联的全球7.5级以上地震11/30年倍数周期链”和“2013年5月关联的全球7.5级以上地震11月倍数周期链”两个表;其中列出了勘察加半岛三个8级以上巨震震例:1923.2.3,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3年5月20日02:44在堪察加东海岸附近海域(北纬52.3,东经160.1)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5月21日09:55:05~13:43:21,该位置又连续发生5次6.0~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30千米。这显示了该区域潜在大震危险临近的活动异常,结合上述该区域震例11/30周期研究,陈伟于2013年5月21日17:55:36在博客中发布了预测信息“警惕勘察加半岛发生8级以上巨震”,做出的预判预警结论为:“根据11/30地震周期律,堪察加半岛在2013年和2013年5月均具备复发8级以上巨震的时间周期条件,应当特别警惕该区域8级以上巨震的再次发生。”
实际发生情况是,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3年5月24日13:44,在堪察加半岛西邻的鄂霍次克海(北纬54.9,东经153.3)发生8.2级地震,震源深度600.0千米。这次地震震级强烈,全球都有感,远在3700公里外的南京亦有震感。巨震如期而来,三天前的预判推断获得准确验证。特别注意巨震发生这天5月24日是农历四月十五,月球最大引潮力时窗对该巨震震源600千米处的软流层上地幔岩浆的引潮触发作用确定无疑。
2014年4月中旬,陈伟发表研究论文,首次给出长江流域24次重特大洪灾事件11/30二维时间周期链,并据此提出了两个重大洪灾预测预警结论:应当高度警惕和防范2014年夏季以川渝湘鄂为重点的长江中上游区域和以粤桂为重点的珠江流域重大洪灾的复发。而2014年我国实际洪灾发生与分布有力证明了上述理论研究与预测预警的准确性。
陈伟的研究成果突破了西方科学自笛卡尔以来确立的“一维时间轴”和“一维实数轴”的公理化假设;发现了全球地震时间周期分布中隐藏的呈现非线性特征的两个基本周期数11与30,发现和提出了“时间尺度相对性”原理;建立了反映自然界真实运动变化图像的“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和“11/30二维交互数系坐标系”;突破了以【10、12、60】进制为基数的“一维时间轴”模型的局限,突破了“一维时间轴”和“一维实数轴”模型中“0”点绝对唯一的公理化假设,突破了“一维实数轴”模型中基本自然数序列【1~9】绝对大小顺序排列的固有认识。揭开了代表五千年古老中华文明之源头的“洛书”的自然数学原理以及麻将的数理来源,即数组【1、4、7】【2、5、8】【3、6、9】的数理来源和基本自然数序列【1~9】为什么一分为三。从自然数理法则上证明了老子《道德经》“有无相生”、“有生于无”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思想观点的正确性。
基于“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能够对全球变化过程中地震、洪灾、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时间周期分布给出严格的数理周期关联模型。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所有发生的事件均分布在“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中一系列对应的周期链节点上,构成“自然灾变事件11/30周期分布网”;该模型具有信息上的结构不变性、关联多重性、整体性、全息性、周期性或循环性。这种数理分析方法既可用来研究历史灾变事件周期关联,又可用于对未来灾变事件复发可能性的预测研究。这一科学新发现将对三百多年来近现代人类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主导和引领作用的西方科学哲学观、宇宙观及时空观带来革命性的冲击与变革;展现了一幅建立在“天地人”整体系统宇宙观或时空观之上的人类科学发展新图景,必将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生生不息的科学源泉。
【本篇文章刊发在中国科协主管、科普出版社主办半月刊杂志《科学大观园》2017年第2期总第515期】
【陈伟,1964年10月生于上海,现在上海市嘉定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工作。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科技产业协会副会长。1984年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地质学专业本科毕业,1991年西北大学构造地质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理学硕士,1997年西北大学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结业;1984~1992年期间曾在石油部地球物理勘探局和山东省城乡建设勘察院工作。】
【博主结语】
从2012年初该成果发表,刚好5年即60月,登陆科普平台。
离开了数学,世界只有描述甚至无法描述。
离开了东方思想,西方科学只有进象牙塔甚至死胡同。
一个从生死出发的命题,一个归宗于生命与时空互联、既古老又崭新时空观之上的时间新坐标系的发现,让过去-现在-未来联结成网。
一张关于【天人地】整体系统的存在与演变之网、时间与空间之网,绝对与相对、有序与混沌、渐变与突变、线性与非线性、可逆与不可逆、可测与不可测、偶然-随机-确定-必然尽在其中。西方称为【变化_Change】,中华文明谓之【太极_易】。
故【老子道德经】曰:“天网恢恢,疏而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