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上地幔热柱控震圈强震空间分布

标签:
股票 |
渤海湾上地幔热柱控震圈强震空间分布
陈伟1130
2015.4.28
环渤海湾地区300公里半径环形控震圈
http://s12/mw690/003uUXaLgy6RQfRFA3p0b&690
环渤海湾地区是北东向的达卡~渤海湾热通道与北西向的济州岛~白云鄂博热通道、北北东向的郯庐大断裂带的交汇区域,具有特殊的地球物理深部构造背景。
渤海湾东面有渤海海峡与黄海相连,其余三面均与华北大陆为邻,南北长480km,东西宽290km。渤海是我国东部陆缘的一个新生代的裂谷型盆地。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滕吉文研究员等发表文章“渤海湾地球物理场与深部潜在地幔热柱的特异构造背景”,最早提出了“渤海湾深部潜在地幔热柱”的概念及认识;随后又作了更多研究。渤海湾地区岩石层及地壳厚度显著减薄,是软流层地幔上侵的结果。
现在来看一下环渤海湾地区6级以上地震分布,大概以渤海中心向外划一个300公里半径的圈,其中的地震分布如上表。
这样,在“渤海湾深部潜在地幔热柱”为深部构造背景的环渤海湾地区300公里半径环形圈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强震集中的分布特征:2例8级(1976年唐山7.6级归入8级),6例7~8级大震,13例6~7级强震。在近千年来大华北地区73例6级以上地震总数中,占了28%。
除去宝鸡上地幔热柱500公里环形控震圈和环渤海湾300公里环形控震圈,大华北地区其它区域剩下的6级以上地震如下表,这些地震归属于山西地堑地震带、华北平原地震带、郯城~营口地震带及渤海湾~张家口地震带。
http://s15/mw690/003uUXaLgy6SUgJUfCKae&690
这些地震带中最大地震是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巨震,另有6例7~8级大震,10例6~7级强震,6.0级以上地震占了大华北地区73例总数的23%。
现在可以小结如下,根据中国大陆软流层热通道网络与宝鸡上地幔热柱环形圈联合控震模型,大华北地区及相邻区域地震空间分布上可划分为以下地震构造单元:
(1)青藏高原北缘河西走廊地震带
(2)青藏高原东缘川滇地震带
(3)中国大陆中央宝鸡上地幔热柱500公里环形控震圈
(4)银川~河套地堑地震带
(5)山西地堑地震带
(6)华北裂谷地震带
(7) 郯城~营口地震带
(8) 渤海~张家口地震带
(9)渤海湾上地幔热柱300公里环形控震圈
地震构造单元(3)~(9)归属于大华北地震构造区域。
大华北地区6级以上强震在数量及强度分布上呈现为三大特征:
1、地震构造单元(3)占据了大华北地区6级以上强震总数的一半(50%),是8级特大地震的集中发生区。近千年来大华北地区发生的12例8级特大地震,有9例分布在这个8级控震圈内。除台湾、泉州海外发生的3例8级地震,中国大陆内部有记录发生的8级特大地震为19例,而宝鸡上地幔热柱8级控震圈占了总数的近一半。相对于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宝鸡上地幔热柱500公里控震圈的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仅占国土总面积的8.3%。
2、在地震构造单元(3)之外的大华北地区剩余地震总量中(6级以上地震37例),地震构造单元(9)地震数量(6级以上地震20例)又占据了其中的一半之多(54%)。
3、上述两大控震圈地震构造单元地震总数56例,占大华北地区73例6级以上强震总数的四分之三,8级特大地震占了总数的90%。也就是说在这两个控震圈之外的大华北地区地震构造单元(4)~(8)五个地震带上,6级以上强震仅占总数的四分之一,8级特大地震仅发生一例。
中国大陆软流层热通道网络与宝鸡上地幔热柱环形圈联合控震模型对上述大华北地区6级以上强震和8级特大地震的空间分布特点与成因机制给出了合理解释。
因此,上述两大控震圈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居最为重要的地区,对其可能周期性再次活动的破坏性强震怎样防范都不为过!
来自笔者QQ空间:http://user.qzone.qq.com/1795821909/blog/1342596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