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82年的厄尔尼诺事件

(2015-04-15 15:01:35)

1982年的厄尔尼诺事件

来自2015-03-12 中国兴农网

 

 

 

 

http://www.xn121.com/images/zhxw/2014/05/29/AF695454E1505AB1B692E81CBCEC26E3.jpg
厄尔尼诺会引起干旱(百度图片)

  1982/83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是在出乎人们意料的情况下发生的。一方面这次事件的前期特征与过去的时间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因为1982年3月墨西哥厄尔·奇冲火山爆发的火山灰影响了卫星观测的结果,乃至厄尔尼诺已经爆发了,科学家们还在讨论当年会不会有厄尔尼诺发生。在此之前所观测到的厄尔尼诺事件发展过程中海温增温一般都是从东太平洋南美沿岸开始,但这次事件却从中太平洋开始。

  1982/83年厄尔尼诺事件是仅次于1997/98年的最强事件,它对全球气候造成的影响也非常之重。这次厄尔尼诺事件在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在130亿美元以上,而由此造成的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量。与这次事件有关的主要气候灾害有如下几个方面:

  南美多国洪水频繁,北部干旱

  南美多国洪水频繁,北部干旱赤道东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暴雨十分频繁,洪水不断发生。1982年底到1983年上半年,秘鲁、厄瓜多尔西部连降暴雨,发生史无前例的洪水,洪水和泥石流造成各国死亡300余人。阿根廷、巴西南部、巴拉圭连续二年发生罕见的大洪水,大约6万人失踪。相反,哥伦比亚中部及北部、巴西东北部发生旱灾。

  美国南部洪水,中西部到中美洲干旱

  1982年底到1983上半年,美国南部墨西哥湾地区异常多雨,路易斯安娜州和密西西比州部分地区春冬季总雨量超过常年1.5倍,沿海湾各州洪水泛滥。厄尔尼诺期间,美国中西部及其大西洋沿岸地区中部、墨西哥及中美洲发生了大范围的严重干旱。1982年夏季,哥斯达黎加和尼加拉瓜农业损失合计达1亿美元。

  大西洋飓风显著偏少,东北太平洋飓风活跃

  1982年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在飓风季节却比较平静,只有2个飓风,为1930年以来最少值。1983年也仅形成4个飓风,较常年显著偏少。相反,在中美洲的西海岸,东北太平洋飓风却较为活跃,1982年9月的热带风暴袭击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造成1200多人死亡,损失约3.8亿美元,并在墨西哥北部造成225人受伤,损失至少超过3000万美元。

  东南亚大部、印度南部等地干旱,孟加拉国和印度东部洪涝

  亚洲南部也对这次厄尔尼诺事件作出了相应的反应。东南亚大部干旱,印度尼西亚发生1933年以来最重干旱;菲律宾中部和南部地区1982年11月到1983年6月干旱造成农作物减产,损失达1000万美元。1982年泰国东北部出现7年来最严重的干旱,老挝北部出现1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相反,印度北部和孟加拉国则因连续暴雨再度引发严重洪水。

  中国多洪涝灾害,日本南部洪水泛滥

  1982年6月,中国中部和南部一些省份发生洪涝,许多建筑物被摧毁。8月,北方地区也受到洪涝影响,黄河出现有记录以来第二大最高水位。1983年,中国南部1-3月降水量为30年最大值,部分地区洪水泛滥,香港上半年降水量为1889年以来最大值,5月和8月发生严重洪水。6-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暴雨,长江水位许多测站达历史最高。而中国南部及北部发生夏旱。9、10月中国汉江、黄河、淮河、长江流域6万公顷农田被淹。

  7月日本南部遭受严重洪水袭击,造成5万余人无家可归。损失达8亿美元。

  澳大利亚、新西兰干旱严重

  澳大利亚从1982年4月开始干旱,一直持续到1983年,东南部地区旱情为1860年来最严重。干旱使农牧业经济损失达11亿美元,小麦减产一半,东南部火灾频繁,1月发生最大火灾,2月发生的火灾为历史上最惨重,经济损失达4亿美元。新西兰东部发生3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加拿大南部、美国北部异常暖冬

  1982年12月-1983年3月,加拿大南部和美国北方大部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2-5℃,并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最暖的12月。

  亚洲北部暖冬,中国东北和日本冷夏

  1983年初,亚洲大部地区异常偏暖,中国北部和朝鲜也异常温暖,哈尔滨、长春、沈阳、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和济南1月下旬气温为30年来最高值。日本1982、1983年连续出现冷夏。中国黑龙江及吉林东部1983年夏季气温也显著偏低。

  南部非洲高温干旱

  非洲干旱较为广泛,其中中南部许多国家夏季炎热干旱,连续出现高温天气,1982年12月到1983年2月降水量不足常年的一半,造成水和食物短缺,饥荒使成千人死亡,数万人严重营养不良。干旱造成的粮食大幅减产,使得非洲南部国家不得不在近代史上第一次进口玉米。

 

 

 http://s14/mw690/003uUXaLgy6RvPXhOW1dd&690

http://s12/mw690/003uUXaLgy6RvPYq2AXcb&690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转自2014.4.22 果壳网

 

 

    厄尔尼诺(El Niño)来自于西班牙语,原本的含义是“圣婴”。要解释清楚厄尔尼诺现象,得先从秘鲁渔场说起。

    沿着南美洲西岸(也就是太平洋东岸)有一条秘鲁寒流(Peru Current),也叫洪宝德寒流(Humboldt Current)。它从南纬45°附近一路向北,流到赤道的加拉帕格斯群岛一带,为太平洋东岸带来了大量冷水。这些北上的冷水使得下层海水携带着硝酸盐、磷酸盐等营养物质向上翻涌,浮游生物由此可以大量繁殖,这为冷水鱼类(如沙丁鱼、鳕鱼等)提供了丰富的饵料。由此,这里形成了秘鲁渔场,全球最著名的大渔场之一。

http://2.im.guokr.com/B9EqFcMnUzhsgmHH-azk7LecGQijeLVNrqvFmQkW9b89AgAAEwIAAEpQ.jpg

秘鲁寒流(图片:Wiki Commons)

    19世纪初,生活在秘鲁渔场沿岸(如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国家)的渔民们观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时候,在10月到下一年3月期间,沿着海岸会出现一条暖流,使海水温度明显升高,这会把秘鲁渔场中的冷水鱼类统统热死,渔民们就只好破产了!

    这种现象每隔上几年就会重演一次,苦逼的渔民们无法从科学上解释,又因为它总是在圣诞节前后发生,就把它理解为上帝之子“圣婴”在发怒,降下天灾。

    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气象学家们开始注意到这种赤道东太平海水变暖的异常现象,并沿用了“厄尔尼诺”这个称呼。他们普查了二战后30多年的气象资料,发现每当爆发全球性大规模的天气灾难时,都对应着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于是,针对厄尔尼诺以及它与全球气候异常联系的研究,在气象科研界蓬勃展开,至今仍然是各国气象研究的热点,还存在很多争议和未解之谜。

厄尔尼诺现象是如何影响全球气候的?

    大家也许会觉得奇怪,厄尔尼诺只不过是一个不大的区域里海水温度的变化而已,为什么竟然能对全球那么大范围、那么多遥远地区的天气状况产生影响呢?

    气象界有句话,叫“海气不分家”,就是说,虽然天气看起来只是“天”的事儿,但它实际上受到海洋状况的极大影响,海-气相互作用是气象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更全面地说,那就是“海陆气生人不分家”——海洋、陆地、大气、生物圈、人类活动都在互相影响。

    厄尔尼诺就是海-气间互相作用的一个典型例子。

    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的西太平洋海水温度较高,东太平洋海水温度较低。于是在西太平洋上,空气受热上升;而在东太平洋上,空气冷却下沉。这就在热带太平洋上空形成了一个环流圈,空气从西太平洋上升,在高空向东输送,到东太平洋以后下降,在低空向西输送形成赤道东风,回到西太平洋,周而复始。这个环流圈叫做沃克环流(Walker Circulation),大家可以从中看出,海水温度的变化对于大气有重要的驱动作用。

http://2.im.guokr.com/OXTTww01hRYYUCo-k4qtuBfWbDWtCfgHDrnEZWn7lbNOAgAAnQEAAFBO.png

正常年份下的沃克环流(图片:NOAA/PMEL/TAO)

    而当厄尔尼诺发生时,东太平洋的海水变温暖,本来冷却下沉的空气被削弱了,太平洋东西两侧的温度差值变小,整个沃克环流的强度也会减弱。不仅如此,沃克环流原本上升和下沉的位置也会发生偏移,原本在西太平洋的上升中心移动到了中太平洋,赤道东风随之变弱,并向东撤退。

http://1.im.guokr.com/41ZYS3H5kvoH-4kkZWQSJ_uGLsDgz9kiqnzdohPtQ89gAgAAnQEAAFBO.png

厄尔尼诺发生时的沃克环流(图片:NOAA/PMEL/TAO)

    这种大型环流的变化,会对全球的天气-气候都产生影响。在这里无法全面地列举出来,只举一个最直观的例子:

   正常情况下,沃克环流在西太平洋上升,产生了对流,水汽被抬升,凝结成雨,所以西太平洋降水非常丰富;而东太平洋则是沃克环流下沉的地区,云雨不容易产生,盛行晴朗天气。

    而当厄尔尼诺发生时,沃克环流被削弱了,西太平洋原本成云致雨的条件一定程度上来说遭到了破坏,降水减少,形成大范围干旱,引发大规模森林大火等;而东太平洋的降水反而增多了,可能发生洪涝、河水猛涨、河堤决口等灾难。

    1982年4月-1983年7月的那次厄尔尼诺非常严重,东太平洋的海温比平时高出4℃-5℃,圣诞节前后,原本栖息在圣诞岛上的一千多只海鸟神秘失踪,接着秘鲁境内普降大雨、洪水泛滥,全世界约有1300-1500人因此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亿美元。1997-1998年也有类似情况发生,东太平洋海温升高了3℃-4℃,美洲持续暴雨而东南亚持续干旱,在我国也发生了98特大洪涝灾害……

    不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厄尔尼诺对于全球气候的影响非常复杂,上面只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实际上当厄尔尼诺发生的季节不同、海域不同、持续时间不同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都有很大差异,这也正是对厄尔尼诺研究的困难所在。

如何预测厄尔尼诺现象?

    既然厄尔尼诺如此恐怖,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提前进行预测呢?

   现在,人类对于海洋和大气的气象监测已经逐渐完善,并研究出各种指数来描述厄尔尼诺,比如南方涛动指数指数(South Oscillation Index,常简写为SOI指数)、信风指数和向外长波辐射指数(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常简写为OLR指数)等。

   依靠各种数值模式(尽管不同模式的结果会有所差异),可以对厄尔尼诺现象作出大致的预报。本文篇首所提到的WMO对厄尔尼诺的预测,就是基于今年2月以来赤道太平洋海域信风的减弱和海水温度的上升,以及数值模式的预报结果,而得出的结论。

   如果这般强度的厄尔尼诺真的如期而至,那我国一定会受到很大影响,比如暖冬、北方干旱而南方洪涝、东北夏季低温、台风登陆减少等。但是具体哪些地区会受到直接影响,发生的气象灾害会有什么样的强度,目前还没有办法给出定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