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乙烯:产业链及供需格局简介

标签:
期货科普基本面常识苯乙烯产业链及供需格局 |
分类: 期货科普 |
苯乙烯是化工行业重要的基本构成要素。它的上游原材料是纯苯和乙烯,与原油息息相关。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合成橡胶和塑料的单体,用来生产丁苯橡胶、聚苯乙烯、泡沫聚苯乙烯,也用于与其他单体共聚以制造多种不同用途的工程 塑料,最终在家电,建筑和汽车等领域被消费。
1、苯乙烯生产工艺
从苯乙烯的生产工艺的发展历程以及应用规模来看,乙苯脱氢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依然是当前的主流工艺,但环氧丙烷-苯乙烯联产法应用在近几年逐渐提升。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占比更小的生产技术,比如 C8 抽提技术和新兴的甲苯甲醇侧链烷基化一步制得苯乙烯的技术。
(1)乙苯脱氢法及生产成本。乙苯催化脱氢法在国际上的产能占比在 80%左右。一般情况下,生产一吨苯乙烯需要 0.79 吨纯苯加上 0.29 吨乙烯 。关于加工费,主流厂商的价格费在 1200 元/吨,最低时可以达到1000 元/吨。
(2)环氧丙烷-苯乙烯联产法。另外一种联产法的全球产量占比在 12%左右。这种方法以乙苯和丙烯为原料,最终生成苯乙烯和环氧丙烷。
(3)C8 抽提法 C8 抽提技术的应用最是小众。其原理是裂解汽油中含有的 4%-6%的苯乙烯,运用此方法制得的产品色度一般较高,含有硫且波动较大,属于相对劣势的技术。
2、苯乙烯产业链概述
(1)苯乙烯的直接上游是乙烯和纯苯,在主流工艺下,两者合成乙苯,再脱氢最后制得苯乙烯。 若再往上追溯,乙烯的上游可以追溯到石脑油和原油,而纯苯则较复杂可以分为石油苯和加氢苯,前者可以通过重整石油进行芳烃抽提得到,也可以通过石脑油进行裂解联产制得。加氢苯主要以煤进行焦化制得。
(2)苯乙烯的下游较为分散,主要有聚苯乙烯(PS)、发泡聚苯乙烯(EPS)、丙烯腈-丁二 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丁苯橡胶和丁苯胶乳(SBR/SBL)、不饱和树脂(UPR)等。 其中 PS、EPS、ABS 是苯乙烯最大的下游需求。除了这部分主要下游需求之外,苯乙烯在制药、染料、农药和选矿等行业也有应用。 聚苯乙烯(PS)广泛应用于轻工行业,具体来说,可用于日用装潢、照明指示和产品包装。 此外,聚苯乙烯在电气方面是良好的绝缘和隔热保温材料,因此也可用于制作各种仪器外 壳,仪器零件以及电容介质。
(3)苯乙烯,与丙烯腈、丁二烯共聚而成的 ABS 塑料是一种原料易得,综合性能良好,价格便宜且用途广泛的塑料。ABS 兼有三种组元的特性:耐热,耐腐蚀,具有弹性和韧性,同时还有加工成型特性。广泛应用在汽车、电子电器、办公和建材领域。
3、苯乙烯供需格局
(1)国际视角下的格局
从全球产能产量分布的情况来看,中国是苯乙烯的绝对主导国。经统计,世界苯乙烯的年产能在 3600 万吨左右,而中国的产能高达 924.2 万吨/年,全球占比在 26%左右。紧随其后的产能密集地区是西欧和北美地区,这两个地区分别占据了全球苯乙烯产能的 14.7%和 13.5%。 从进出口的情况来看,东北亚进口需求最大,相对的北美地区,中东地区在全球苯乙烯贸易格局中扮演着出口商的角色。
(2)国内格局
国内生产供应情况 。我国是全球苯乙烯产能增长最快的市场。产能、产量的年均增幅分别高达 9.8%和 13.8%, 远远超过全球其他市场,占全球总产能的 26%左右。截至 2018 年,我国共有苯乙烯生产厂 家 45 家,基本集中在华东的山东和江浙地区。 根据目前新增产能的投产计划来看,在2019-2022 年期间,我国有望继续新增总计约 807.7 万吨新产能。
国内产能开工情况及利润水平 。从 18 年开始,苯乙烯的利润开始进入一段上升趋势,之后于当年的 7、 8 月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一时段恰好与开工率提升的时间段相吻合。数据表明苯乙烯的开工率和其生产厂商的利润率的增长有线性关系,滞后三周的利润增长率可以很好的解释当前的开工率水平。这一现象在经济上的解释可以认为是,生产厂商根据当前利润增速来调节整体开工。
国内下游需求格局
。下游应用在于四种重要化工产品:可发性聚苯乙烯(EPS)、聚苯乙烯(P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不饱和聚酯树脂(UPR)以及小部分用于丁苯橡胶的生产。
EPS 和
PS
的消耗占据了下游需求的绝对大头,两者之和超过了苯乙烯下游需求总和的 51%。前者 EPS 在北方地区常用于建筑的保温材料,在华东和南方地区常用于包装材料。 后者
PS
的主要应用领域是家电和日用品。ABS 则是常用于汽车和家电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