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雪与昭觉寺诗碑

标签:
365文化 |
丈雪父母均为佛教徒,幼时母携入寺,见金象巍焕,慨深兴感。顾渭母曰:他日亦如此。父母从其意,七岁上古字山削发为僧。崇祯六年冬(1633年),闻破山荷金粟衣钵入蜀,乃直诣参谒,为破山赏识。一六三四年夏天,破山与通醉游蟠龙洞,师徒唱和,甚是相得。破山呤到“画断苍雪倒碧岑,纷纷珠玉为谁倾,拟将钵袋横拦住,只恐蟠龙丈雪冰。”(见《破山禅师语录》卷十九《号大雪上人》并用诗中的“丈雪”二字为“通醉”命名为“丈雪通醉”。丈雪也书《题瀑布》“谁将玉线挂山头,晴雨凄凄总弗收,几许劫风吹不断,牢拴天地一虚舟”。崇祯九年(1636)往浙江天童参见密云。旋回万峰。由是丈雪往来秦蜀,播教二十余年。顺治十三年。在陕西沔县与川中著名学者费密论禅。四月费密遂入静明寺静坐,自厉曰:百日之坐尚不能自定,况其大者乎?半月余乃定。”(张邦伸《锦里新编》)。一六五六年,在丈雪的生涯中发生了一件值得重重书写一笔的大事。丈雪不畏权势,当众指责了同为临济一脉,与顺治皇帝关系密切的道忞,即木陈。当时佛教内部矛盾较大,木陈倚仗皇权打击不同看法的其他宗派。木陈曾奉召入宫,为顺治讲法,赐号弘觉禅师。顺治曾称赞他的书法“字画圆劲,笔笔中锋,不落书家时套。”
清康熙二年(1663年),丈雪通醉瞻拜圆悟国师祖墓,见一片废墟的昭觉寺,不禁痛心疾首,唏嘘良久。
廿龄偶尔见华阳,屡路荒蓁覆古梁。小径淡分烟影石,幽岩初醒月华香。惊人野鸟闲歌啸,科首残黎牧大荒。极目天涯无点翳,忏抛汗雨洒危疆。
丈雪发願一定重辉祖庭,阐扬宗风,在当时四川巡抚张德地、布政使郎廷相、按察史李翀霄的支持下,丈雪在一片瓦砾中搭重茅屋五十余间,以避风雨。倡导“农禅並重”为修持法门,垦荒种植,开始了昭觉中兴的序幕。在丈雪率众的辛苦劳作下,在各方的支持下,康熙三年(1664年)大雄宝殿重新矗立。昭觉寺的重辉工程就是以大雄殿为核心,逐渐发展的。康熙五年,在大雄殿前修建了圆觉殿,即现在的地藏殿。这重殿里,原供奉的是准提佛母,旁祀十二菩萨。殿后塑韦驮尊天菩萨,面向大雄殿里供奉的释迦尼佛。康熙六年,在大雄殿后修建藏经楼。康熙七年修建金刚殿,此为人寺的第一重殿,即现在的大山门。康熙八年,法堂建成。到康熙九年修建了天王殿、说法堂和禅堂时,为昭觉寺的中兴事业奠定了初始规模。
对丈雪领重重兴昭觉寺,按察使李翀霄在《重建昭觉寺记》中详述历史丰功伟绩:
“殆兵燹之后,宝构尽属坵墟,兰若鞠为茂草,廿余年来,久为鹿之所游,荒烟栖露已邈不可问矣。适有丈雪和尚,为破山老人弟子,系出临济三十二世正脉,丈雪承老人之志,毅然思重修之。奈规模宏厂,幅员辽阔,未敢骤言兴复也。于是诛茅芟棘,踨寻当年阶砌,渐次荒之,因而昼茅宵约略结草屋数椽,仅蔽风雨,垦荒数亩,少供饔餐,然巡莫之筹也。余甲辰岁奉命观察全蜀,偶因公出,小憩昭觉,徘徊久之,感名胜之殒落而嘉丈雪之壮志,足以有为也,初意与二三共事,量捐薄俸,勉构数楹,或可足资禅悦,既而见其朝昏竭厥,不日而祖徕之松、新甫之柏,隆栋连云矣。未几而是断是度,是寻是尺,孔曼且硕矣,益信丈雪之志大而有为,因未易酬也。于是,请之大中丞张公、提台郑方白郎公、大参郭公以及郡守厅县文武诸同事,捐资若干不佞悉出数载俸金,鸠工庀材以裕其需,买牛给种以储食,而大殿告成,一如旧制,凡七楹,高九丈,宽深各数一余丈,翚飞鸟革,璀璨辉煌,复走数千里外,于吾乡河东聘取能匠若而人,不数月,中塑大佛三龛,准提韦陀,尊严壮丽,而阿罗汉殿,次第建立矣。复走门弟子彻纲,于浙西刷印藏经全部,绘祖像百帧,一舟万里,出没于波涛风浪之中,一时垒垒迎积,此非大有愿力,安能必获如意至此也。从兹竖崇楼以贮藏经,建法堂以供诸祖,谅其志之所欲成而斯成者。且于最后之阜,建一亭以奉圆悟、破山老人遗像。木本水源,无忘所自,不谓之善继前人者乎。先是丈雪芒鞋竹杖,随处登座说法,刊有日录传播四方,为众生钝根解脱计穷,见性明宗之秘,觐体承当,全身担荷,可谓滹沦正脉,砒柱狂澜者矣。嗣是和尚一灯相续,以其昭昭使人昭,以其先觉觉后觉,福国佑民,世道人心于焉。攸赖宜上下诸檀越为之立石,蠲差永护丛林,以垂昭党于不朽,盖和尚自有不朽者在也余爱是而志之”。
丈雪不仅佛学造诣深厚,诗文书画在破山的弟子中也是首屈一指。
于右任先生在《题张岳军先生藏丈雪和尚诗轴》一诗中写道“破山大弟子,圣水一诗僧,清绝如苍雪,悠然得上乘。头陀原不醉,心法自相承,四十八盘路,人间有废兴。”对丈雪的诗轴作了高度评价。《益州书画录》也载:丈雪“工书,善画山水"。
现存丈雪所作书,尺幅都不太大,但他作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的诗碑,则是鸿篇巨制。时年他已八十岁了。诗碑已不知毁於何时,现存拓片尺寸为224cm×76cm。拓片释文“希夷生先海行中,久之不见想宇东。梦中相思荔枝树,竟来一枕芭蕉风。行藏顾影应自笑,世事吞声如劈空。常憶高山流水句,伏虎堂前语訇訇
http://s1/bmiddle/604a69ccx79a503132630&690
于右任的诗中,将丈雪的书法和诗作,比作当时著名禅僧苍雪。苍雪(1588—1656)是明末清初一位诗书俱佳的高僧。曾得到晚明大儒陈继儒,董其昌的赞许,与当时名人钱谦益,吴伟业、王时敏时相过从。苍雪的书法,天机自动,独具天趣自然之妙。丈雪的书法清标高致,渊雅传神。体现了潇散质朴的韵致,其书自不在苍雪之下。
此文为我的老师赵仁春先生所著,先生不仅工书画、鉴赏,还非常深入地研究崇宁地方文化,特此向仁春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