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与完整表达习惯”阶段性小结

(2013-10-22 11:09:41)
标签:

教育

分类: 阶段小结

“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与完整表达习惯”研究与实践进程

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学习与思考

“学会倾听”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求听别人讲话要用心、要细心;二是要“会听”,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品质一直是我国教育的目标。学生不会倾听,如何学会思考?如何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张扬个性不代表可以肆意插嘴,民主平等也不代表可以无视纪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1.增强教学魅力,激发学生倾听兴趣。  教师生动活泼、睿智诙谐的语言会令学生如沐春风,是一种享受。教学艺术很大程度上是“说”的艺术。所以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就得注意:强化语言表达,增强语言表达魅力;加强自身素质培养,丰富文化底蕴,熟知教学动态,吃透教材教法,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运用教学媒体教学。

2.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善于倾听。  小学生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没有耐心听别人说。教师应该给学生明确的目标,告诉学生应该干什么,告诉他们“听”也是目标,因为在“听”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能激起更多的思维火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强调听的重要。

3.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乐于倾听。

事实上,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即使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长短及注意点分布情况不同。倾听对学生来说是无趣的,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倾听的乐趣。

4.实施教学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倾听。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受人表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自身价值。正确适当的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听”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赞扬,要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

5.教给合适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倾听。方法之一:“听”的要求要到位。  学会倾听要“五心”,也就是倾听时要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教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教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用,相互促进。  方法之二: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要做一个耐心、专心、悉心的倾听者,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教师首先应带头专心倾听,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决不在学生发言时做其他事,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倾听”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

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实践与操作

一、教师示范与引导

学生发言或说话时,耐心认真听完,然后再发表意见或评论,中途不打断,学生读文时,耐心等最后一个学生读完再进入下一个环节,并引导学生照样子学习。及时发现学生中的好榜样,鼓励与激励并行。

二、作业布置与听写训练,贯彻只说一遍的做法模式,由允许学生之互相提醒到不允许提醒过渡。强化评价(尤其是对做得好的学生的正面鼓励、激励)

如何培养学生的完整表达习惯 ——实践与操作

一、课堂评价引导

课堂上及时引导学生说明确,说完整——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就怎么答。

二、作业评价引导

针对每次作业,视书写的口语化(直接,省略多)与书面化(完整化)给予不同评价,引导前者向后者看齐,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与表达一致性。

 

                                                     金豪放   2013年10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