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课后的感悟与建议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杂谈 |
http://s9/mw690/003uSj6Ugy6GLvYzTpSa8&690
观摩课后的感悟与建议(1)
观摩科目:语文
观摩时间:2013年11月1日星期五上午第三节
授课教师:刘XX
授课班级:三一
授课内容:16.《赵州桥》
观摩印象与看法
不成熟的看法:
1、教师
教师姿态大方,精神饱满,精力充沛,语言吐字清晰,但稍不精练;略显紧张拘谨,课堂放不开,几乎活动在三尺讲坛,很少有走入学生的机会,显得怯场。
2、学生
学生整体表现安定,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盎然,但是缺乏热烈与激动(特别课堂的后半部分尤为明显),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对回答问题持漠然视之态度,还有个别学生出现做小动作之现象。
3、教学策略与方法
教学最大限度地趋向“两案四环节”的教学方法,但是不是很熟练。整节课主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体味,最后展示自己的理解与学习成果。思路很好,只是学生积极性还有欠缺,因而造成参与者较少,约占全班级的三分之一多一点。
4、教学内容的处理
①本课属于略读课文,但是授课者以精读课文来处理,显得课堂内容支冗庞杂,其实以略读课文来说,根本不需要这么辛苦,也不需要占用全节时间,以至于下课还犹未尽,这是课的类型处理不当所酿成的结果。
②课文知识点不是很明确:本课知识点总括起来就三点:桥→赵州桥(地点—特点—意义),如果抓住这三点让学生在读中去悟去理解,那么这一课会轻松愉快地解决授课任务,就不会占用整整一节时间。
③课文知识点都讲到了,学生也基本上掌握了,只是延伸的不够,浅尝辄止。如:
⑴知识点一“桥的地点”,应该延伸到这是“地理知识”这个概念,当然这个知识点,应该在破题时就自然地解决:桥→赵州桥→河北赵县。(破题后让学生读有关段落,学生就会心领神会的,无需多讲。)
⑵知识点二“桥的特点”,应该在点拨学生理解特点的前面,引导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桥的类型:如铁索桥,平板桥,钢丝桥……然后进行比较,从本质上来介绍拱形桥的独有特点(拱形的坚固性),这样再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就会更加深刻理解文中的含义。
⑶知识点三“桥的意义”,应该延伸到爱国教育,引导学生来感受我们民族的勤劳智慧,以及伟大。当然进行延伸时,要紧紧抓住桥历史的久远和外国进行比对,同时依托桥的特点与坚固。
④语文基础知识指导不到位:
⑴中心句只是泛泛地让学生找,并没有特别点出中心句的特殊位置及功用:一段的开头或者一段的结尾。开头有引领一段内容的作用,它是总述,段落内容是分述;结尾有总结的功效,它是一个段落内容的总结。
⑵过渡句也只是泛泛地让学生找,对它的作用没有强调: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对上文起有收束总结之意,另方面对下文起有引领作用。换句话说就是衔接上下文的。
⑶关联词:“既……又……”只造句,而没有对既后面内容与有后面的内容进行说明,它们两个内容应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听后反思与建议:
1、今后处理(备课)课文时,一定要注意课文的类型,是精读课还是略读课?精读就要细化,略读相应简略些,因为一般略读课都是安排在精读课文之后,起巩固或延伸精读课传达出知识。否则平均使用力量,会无形加重学生的负担的。
2、以后上课时牵涉到语文基础知识时,一定要给学生讲清讲透,千万不要模糊处理。
3、以后再上观摩课时,要放开胆量,无论多少人听课,无论何种档次的人听课,只要他们坐在教室内,在心理上统统当做学生对待。
4、《赵州桥》课文处理思路:
①从导语(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桥)入手引出新课《赵州桥》(板书),接着让学生理解课题《赵州桥》一词含义(破题),分析“赵州桥”一词的结构,引出桥的方位(所属地),然后引导学生读课文有关写桥所属地的段落。这样学生就心领神会地知道赵州桥在什么地方。
②老师提问:咱们知道赵州桥在什么地方,那么赵州桥有什么特点吗?勾起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学,同桌研讨,最后展示自己学习成果,互相交流(教师这时不停地在教室里走动,点拨指导学生研讨)。最后引导学生在全班展示学习成果,根据学生展示的内容,老师给以肯定或纠正(同时老师的板
书自然而然地形成:河北赵县←桥→特点—美观—坚固—雄伟)。
③在研讨赵州桥的特点的基础上,小结桥的特点,自然而然地引出桥的意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到此稍加回忆总结,戛然而止收束全文。板书:河北赵县←桥→特点—美观—坚固—雄伟}意义→民族的伟大—勤劳—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