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天津市第六十六中学秉承“让每一名师生主动、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在区教育局党政班子的正确领导与亲切关怀下,在全体149名干部教师的创新实践与奋力拼搏下,在李忠益这支管理团队的感召下,面对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国办普通中学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思路。
2013年,学校在德育方面先后荣获德育科研国家级先进实验学校、南开区教学质量优秀校、德育工作优秀校、艺术教育先进校、阳光体育优秀校、体育工作特色校、天津市落实《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天津市体育后备人才田径运动会高中组团体第一名。在教学方面,全国和谐杯说课大赛6人荣获一等奖,2人荣获二等奖;天津市“双优课”比赛1人荣获市级一等奖,同时获得双优课德育优秀课奖;南开区优质课比赛中6人荣获一等奖,8人荣获二等奖;南开区教师业务考核2人荣获学科状元;2名教师被评为南开区特级教师。
这些殊荣的背后是李忠益“人本管理”思路的深刻反映。作为学校校长,他始终遵循“民主科学治校,以干部、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为第一要务”,在学校特色发展、优势发展的进程中时刻关注“人”的发展,并以此为核心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提升。
一、高度重视学校核心人—“教师”的发展
教师专业化素养是学校提升发展的核心因素,为此,李忠益确立了“专家指导、典型引路”和“请进来、走出去”两条教师专业化发展主线。
“专家指导”主要是依托天津师范大学的专家团队,率先在全市成立了“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实践基地”,创新了师范院校服务中学模式。师范大学的专家们深入课堂,采取随班听课、推门听课、预约听课的方式与教师们交流课堂教学;深入学科组、备课组活动,与教师们研究学情、教法;并将导学案、思维导图等成功教法带入学校教学,全面提升师资水平和教学能力;在总结、归纳、梳理学校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校情,研究确立了“以师促学
六三三教学模式”,进一步助推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典型引路”主要是立足学校长远规划,研究制定了《六十六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计划》,出台了新教师培养计划“青蓝工程”、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骨干工程”和骨干教师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名师工程”。通过组织“首届六十六中学首席、骨干教师的评选”活动,不仅有效落实了《六十六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计划》,更遴选出了一批学科教学中的骨干,引领着全体教师的发展。“首席、骨干教师评选”活动从师德评议、教学技能、教学常规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量化评比,全部聘请校外专家组担任评委,符合条件教师全员报名参加,整个活动不仅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同时也确立了一支学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通过与评选出的九名首席教师、十九名骨干教师签订协议,明确责任、履行义务、享有权利,打造出一支在一线教学中公认的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带动着全体教师的全面发展。
“请进来,走出去”则是在提升教师教学意识与理念观念方面采取的具体举措。通过开设每月的教学大讲堂活动,聘请教育部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天津市教科院、天津师范大学、南开区教育中心教育界资深专家、顾问、学者来校为教师讲述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学访交流,参加各级各类教师技能比赛。先后到大港二中学习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到普育中学进行同课异构交流,到天津中学学访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开设,组织教师参加在青岛进行的全国说课大赛,组织体育教师在沈阳参加全国体育教师业务技能比赛等,有效的拓展了教师视野,激发了教师对教育的理解。
二、全面提升学校管理者—“干部”的能力
李忠益提出“科学、民主、高效”的管理人员工作要求。在日常学校管理中创新管理模式,实施分学段、“扁平化”管理模式。学校分设高、初中副校长,统筹管理高、初中教育、教学工作,形成学段内集分管校长、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四位一体,统筹管理的高效运行机制。在各部门的管理工作中强化实效性、科学性的同时,突出民主管理。学校建立了教代会例会制,每学期期末召开教代会,就下一学期出台的相关政策、要求提请教代会审议,在新学期开学初再次召开教代会进行修改和表决。先后由教代会通过了“中、高考教育教学表彰奖励方案”、“学期教师、班主任及职员的岗位考核方案”、“六十六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计划”、“六十六中学三年发展规划(2012—2015)”等,在建立健全机制、精细化管理、科学化发展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每一名干部的积极性,提升了干部队伍整体的能力。
三、铭记责任促进接班人—“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履行“培养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神圣的职责,李忠益提出了“因材施教,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学校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提升学生在艺术素养(美术、音乐、舞蹈、表演)、科学素养(机器人制作)和体育素养方面的能力。在充分发挥美术特色学科优势和体育传统校的基础上,组建铜管乐队、舞蹈队、戏剧表演社、机器人兴趣小组,并在全国、市、区比赛中屡获殊荣。通过对艺术、科技、体育素养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学生智育与美育、德育的和谐发展,实现学生短期培养目标与长远人生规划的和谐发展。